#学院#「手机电影」怎样“玩”出无限可能?| 幕后学院

喵族码字员:徐小怪
2005年,国内导演开始用手机尝试创作,诞生了由田壮壮担任艺术总监,贾樟柯、王小帅、孟京辉等8位导演分别执导的手机短片《这一刻》,以及号称国内“第一部手机电影”的《苹果》,后者为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陈廖宇用裸机拍摄。
2019年,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甄选了三部手机电影进行展映,分别是《巴丹吉林》《你的样子》《泳往春天》。这是国内手机电影第一次登陆大银幕。
在国外,手机电影已有优质的长片作品。2018年,由著名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拍摄的《失心病狂》在柏林电影节首映后获得好评。随即,BBC一篇名为《用手机拍摄电影一定会成为主流》的报道引发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显然,随着技术的升级,手机电影正在快速发展,主要为三种特点:第一,手机拍摄的成本较低,创作者拥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第二,手机的功能愈发多样化,加之体积很小,解决了摄影机携带不便的问题;第三,手机电影既可以掌中观看,也可以投屏到电影或者大银幕,观看场景更加自由。
正值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手机电影作品征集阶段,烹小鲜与幕后学院特别联合「金鸡新影像」,于3月21日推出主题为“重构电影想象,手机电影创作解析”的线上座谈会,对话嘉宾为职业编剧、导演曲江涛、《八月》的导演张大磊、FIRST影展运营总监、策展人、制片人高一天。
他们都曾深度参与过手机电影的制作,曲江涛执导的手机电影《你的样子》曾在金鸡奖期间展映,张大磊执导过黑白手机电影《法兹》,高一天担任了手机电影《悟空》的制片人。
活动上,三位嘉宾从手机电影的内容制作、拍摄技巧及未来趋势等方向,分享经验和观点,一同解析了移动时代,手机电影创作的门道。
论坛最开始,三位嘉宾讲述了最早接触手机电影的经历。几年前,一些广告和MV率先打出了手机拍摄的噱头,但是未见手机拍摄的电影。
直到2018年,陈可辛用IPHONEX拍出了一部长达7分钟的手机电影《三分钟》,引发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曲江涛和张大磊也是从这部作品开始关注到手机电影。
他们认为,从质量上看,《三分钟》的效果接近于传统电影。不过作品的高完成度是依靠于拍摄和制作中的很多配件,手机只是一个拍摄的载体。究其内因,手机电影的本质还是电影美学创作。
 #学院#「手机电影」怎样“玩”出无限可能?| 幕后学院
文章图片
高一天是从朴赞郁、朴赞景执导的《波澜万丈》关注到手机电影,影片获得了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金熊奖。
2011年左右,高一天在做电影节的时候,发现IPHONE4大举流行,在他看来,生产工具的变化必会带来生产流程的变化,工具与创作息息相关。这一刻起,他开始持续关注手机电影的发展。
目前看,手机拍摄的电影属于短片的一种,而手机只是一种工具。不同于微电影以宣传性、功能性和服务性为主,短片电影有美学诉求,在电影史上有自己的历史。
 #学院#「手机电影」怎样“玩”出无限可能?| 幕后学院
文章图片
短片所承载的功能是绝对的自由,有无限的可能性,是极致的表达和探索。在没有资本支持的时候,它是创作者手中的武器。在手机电影出现后,对于短片的拍摄有利有弊。利好是手机方便快捷,弊端是降低了作品的质量门槛。
随后,三位嘉宾以各自作品为例,说明了手机电影的制作流程、成本分配和发布渠道。
于制作流程,手机电影与传统电影没有太大区别,从前期的剧本撰写到灯光、摄影等团队的搭建,再到实地拍摄与后期制作,环节和专业人员的配置都是相同的。区别仅在于用手机裸机拍摄。
恰好因为这点,拍摄团队往往想打出差异化,挖掘工具的更多可能性,同时也要加以辅助设备,解决一些技术的障碍,比如软件兼容性、色彩漂移、焦点难控、输出障碍、焦距不够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