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医生护士 “治疫病”还“疗心伤”( 二 )


【北京的医生护士 “治疫病”还“疗心伤”】疗伤: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心药”医
12层病区一个60多岁的阿姨每晚都会按下呼叫铃两三次 , 她说自己总是憋气 。 护士赶过去 , 发现吸氧设备正常 , 查了血氧、血气也都没问题 , 谁都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 。
医疗队里来自同仁医院的护士韩遵海怀疑 , 这是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 应该与某段特殊的经历有关 。 他想试着找阿姨聊聊 , 但开始老人总是东拉西扯 , 绕着重点说 。
聊过几次之后 , 韩遵海终于弄清了原委 。 阿姨最初感染的时候 , 老公去医院替她排队 , 她一个人在家里突然被憋醒了 , 喘不上气来 , “缓了很久才打出去电话求救” 。
那晚噩梦般的经历 , 不光刻在了阿姨的记忆里 , 也刻在了她的身体上 。 即使好转 , 阿姨对吸氧的心理依赖依然没法减轻 , 她基本不下床 , 氧气总是开到最大流量 , 站在旁边都能听到呼呼的气流声 , “好像这样能给她带来安全感” 。
韩遵海开始试着暗示她晚上醒来的次数少些了 , 然后鼓励她坐起来 , 接着就是摘下氧气面罩、在屋里走动 。 看见阿姨真有改变 , 韩遵海赶紧鼓励 , “您这状态真棒 , 明显好多了” 。
突然有一天 , 阿姨跟韩遵海说 , 自己找到憋气的原因了 , “是输氧那管子我没弄好角度 , 堵住了 。 ”韩遵海当然知道这不是症结所在 , 但还是表示了“祝贺” , 他顺势建议 , 可以试试供氧等级低些的鼻导管 , 阿姨应了下来 。 没几天 , 她就摆脱了对吸氧的依赖 。
出院:收获“健康最重要”
那天在12层 , 一个女患者乐呵呵迎上来 , “我明天就要出院啦!”
看见她 , 苑晓冬也乐了 , “你口罩怎么又戴反了?”
这个女患者之前就闹过笑话 , 戴了两层口罩 , 都是反的 。 她赶紧解释 , 是医生进来的时候太紧张了 , 逗的屋里人全乐了 。 病房里其他人也在好转 , 几个病人拉着苑晓冬 , 一定要留下张合影 。
又一批核酸复查结果发到了医患群里 , 名字前打钩的都将在近期安排出院 。 几位患者相约 , 之后一定要聚聚 , 跳舞、喝酒、打麻将 。 医生也感慨 , 由耳鼻喉科病房改建的12层病区 , 也许就快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 。
苑晓冬希望 , 每个患者出院时 , 除了一张康复证明 , 还能得到些别的东西 。 他问过几个病人 , 经过这次有了什么收获 , 回答大多是“健康的重要” , 这是一个很标准的答案 。
人物故事
“我知道失去亲人的痛苦但可能怎么安慰都是苍白的”
方姐和丈夫一起住进了协和西院 , 不在一个病区 。 她一度不知道丈夫去世的消息 , 也不知道自己成了12楼医护的“重点关注对象” 。
有时候方姐会问 , 为什么和老公最后一次视频通话后 , 就没人再接听了 , 反应一向机敏的韩遵海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 “其实不是不会撒谎 , 是不忍心 , 怎么说都不对劲儿 。 ”他说 。
后来方姐还是知道了真相 。 这时韩遵海的同事马磊“接棒”了对方姐的疏导 。 一天晚上10点多 , 看见方姐病房的灯还亮着 , 马磊走了进去 , 开场白很直接:“我知道您失去亲人的痛苦 , 但可能怎么安慰都是苍白的 。 ”
方姐突然哭了 , 说自己这些天一直在忍着 。
马磊之前特意请教了医疗队的心理专家 , 要和患者“共情” , 把自己摆在哪个位置很重要 。 马磊主动说起了去年的一段经历 , 很要好的同事突然去世了 , 自己很伤心 , 哭了好几天 , “我觉得您也应该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 。 ”
方姐开始说起自己的家庭:她和丈夫是二婚 , 丈夫的孩子一直在怪她 , 认为她没有全力去救 , “但我真的在医院照顾了他三天三夜 , 一直没合眼 , 直到我自己也被感染了 。 ”
方姐给马磊看了住院以后她和丈夫的聊天记录 , “我知道你很难受 , 要坚强、听医生的话 , 虽然见不到你 , 但是我爱你 。 ”那时候她还不知道丈夫已经不在人世了 。 马磊从护士站找来一个本子 , 上面写上了方姨的名字 , 她让方姨把每天想说的话写在上面 , 不用给任何人看 , “多少年以后 , 时间可能会冲淡一些东西 , 但还能看见对他的思念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