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君墓出土全过程,曾叔公之墓图( 三 )


曾侯乙编钟的“一钟双音”为世人所惊叹 。而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中发现的编钟 , 有侧鼓音的标识符号,通过测音,5件编钟共有10个音高,构成六声音列,这是迄今所见西周早期出土数量最多的双音编钟 。可以说 ,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千余年礼乐文化积累和曾国数百年传承的结果 。
“曾随之谜”
追溯历史,西周灭商以后,将姬姓宗亲姻戚分封到各地,设立诸侯国 。按照传统说法,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众多,长江流域及江汉地区并没有强国 , 只在汉水流域封了一些姬姓小国 。楚国也是周封的一个小国,最初的地望在汉水以西 。
考古发掘所见的曾国,位于汉水以东 。目前发现最早的曾国墓地叶家山西周墓,学者们研究认为其属于周文化系统,墓地的布局、随葬器物组合和形制特征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周文化特征 。曾国应是周初分封的侯国 。
2012年在随州文峰塔发现的曾侯舆编钟上有长篇铭文,经过释读,其中记述:“伯适上庸,左右文武 。达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 , 君庇淮夷,临有江夏 。”根据这些文字,研究者认为 , 曾的始封国君是“伯适” 。伯适就是南宫适,西周初年著名的贤者,周文王、周武王时的重臣 。南宫适有功于周文王、周武王 , 被封为“南公” , 到南方营建国土,以镇抚淮夷,临有江夏,担负着经略长江中下游之责 。后来出土的曾公求编钟、芈加编钟等,其铭文记载也可以印证曾国之先祖为“伯适” 。叶家山曾侯犺墓出有“犺作烈考南公宝尊彝”铭文簋,可能是墓主人曾侯犺为其父亲“南公”所作 。
曾国既是周的封国 , 其文化自然源于中原文化,所以西周早期叶家山墓葬中,保留着典型的中原文化特征 。但是,到了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曾国墓葬中的文化元素更加多元,特别是与楚国的联系显现出来 。苏家垄墓地出土器物上的“陔夫人芈克”铭文,反映了曾国与楚国的关系 。芈为楚国的国姓,“芈克”当为从楚国出嫁到曾国,证明曾楚两国已有姻亲联系 。
此时的曾国应当是一个军事实力强大的诸侯 。在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发现长达32.7米、葬车28辆的陪葬车坑,为春秋早期诸侯国中最大的车坑,显示出曾国的强大的军事实力 。
“汉东之地随为大 。”根据历史典籍记载,周初在南方分封的姬姓诸国中,“随”应是最大的一个诸侯 。但是,考古发掘却鲜见有“随”的墓葬和器物 。于是学术界提出了“曾随之谜”的课题 。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等人根据曾侯乙墓青铜铭文提出 , “曾”和“随”可能是一家,“曾”即是“随”,“随”即是“曾”,一国两名,就像楚国有时也叫荆国一样 。
【曾国君墓出土全过程,曾叔公之墓图】曾侯與编钟的出土,为“曾”“随”一国两名提供了新证 。根据其铭文中记载,周王室式微之后 , 曾国与楚国交好 , 吴兵大举进攻楚国,使楚国生变 , 这时在曾侯的帮助之下“复定楚王” 。这段铭文与史籍中“楚昭王奔随”的历史相合 。《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吴王伐楚 , 攻破郢都,楚昭王奔随 , 在随的帮助下复国,回师郢都 。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曾侯乙去世后,楚惠王要特制一件镈钟送祀,因为曾侯乙的先辈曾侯與曾经救过楚惠王的先辈楚昭王 , 有恩于楚国 。曾侯乙编钟中最大、也是最特殊的一件镈钟,上面的铭文表明,楚惠王熊章得到曾侯乙去世的消息 , 特铸镈钟以供曾侯乙永远享祀 。
2012年,考古人员在文峰塔发现一件铜戈,上有铭文“随大司马嘉有之行戈”,这是考古发掘首次发现标识“随”的铭文 , 为“随”与“曾”一体说提供了出土实物证据 。
2019年在枣树林墓地发掘的“芈加”墓,研究认为是“曾侯宝”的夫人 。墓中出土的编钟上,有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 , 这与湖北省博物馆此前征集的一件“芈加鼎”上的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相合,表明芈加是从楚国嫁去随的 。这再一次印证了曾侯即是随侯,曾国即是随国,“曾随之谜”再度拨去一层面纱 。
曾即是随 , 一开始或为西周王室为遏制南方蛮夷之国而封建的诸侯国 。但是,随着楚国的强大,曾国逐渐“楚化”,甚至受楚国所控制,其文化面貌也逐渐摆脱周文化的影响,而融为楚文化的一部分 。春秋晚期以后,曾国出土文物中的楚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