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君墓出土全过程,曾叔公之墓图( 二 )


早在1966年,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的苏家垄 , 在修建水渠时发现一批青铜器,其中包括九鼎七簋,鼎、壶等器物上有“曾侯仲子斿父”“曾仲斿父”等铭文,其年代在两周之际 。这是最早发现的曾国诸侯一级的墓葬器物 , 也是首次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的“九列鼎” 。2014年开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苏家垄墓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清整墓葬百余座,确认这里为曾国春秋早期高等级墓葬群 。编号为79号的墓葬出土的鬲、簋、壶等多件铜器上都有铭文,显示墓主人为“曾伯桼” 。而88号墓主人为女性,墓中有两件铜壶与79号墓中的两件铜壶造型一致,铭文也完全相同,同时墓中盙、鼎等器物上则有“陔夫人芈克”等铭文,推测其为曾伯桼夫人芈克 。
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的郭家庙墓地,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曾发现过带铭文的青铜器,其中一件为带有“曾侯絴白秉戈”铭文的青铜戈 。2002年和2014—2015年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清理发掘,显示出这里也是一处存在诸侯级别墓葬、年代为两周之际的曾国公共墓地 。一件出土铜钺上有18字铭文,释读为“曾伯陭铸造戚钺,用民为刑,非历殹刑,用民为政” 。钺为权力的象征 , 铜钺上的铭文内容显示其主人“曾伯陭”可能是两周之际的曾国国君 。
2010年底,随州市淅河镇蒋寨村农民进行农田改造时,发现一批青铜器 。2011年,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理,发现叶家山古墓群 。经过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陶器、青铜器、漆木器、玉器等文物,经研究应为西周早期墓葬 , 多座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上可见“曾侯”和“曾侯谏”等铭文,这是比曾侯乙要早500年的曾侯 。其中一座墓葬还有一件象征王权的龙首铜钺,可知其为国君级别的墓葬 。另一座大墓出土的青铜器物上有“曾侯犺作宝尊彝”铭文 , 推测其为西周早期另一位“曾侯犺”的墓葬 。
此外 , 2018年10月至2019年,考古人员又在随州枣树林发掘清理曾国墓葬54座,马坑3座,出土青铜器千余件 。枣树林墓地有两处确定为春秋中期曾侯夫妇合葬墓,其中一处为“曾侯宝”墓和曾侯宝夫人“芈加”墓,另一处为“曾公求”墓和曾公夫人“渔”墓 。这些发现又给曾国历史加上了重要一笔,补上春秋中期缺失的一环 。
至此,从叶家山到枣树林,从郭家庙、苏家垄到义地岗、擂鼓墩,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已经基本构建起一部在传世史料中几乎一片空白的曾国史 。方勤说 , 除西周中晚期外 , 各个关键历史时间段的曾侯墓都有发掘 , 考古写就了一部曾世家 。
曾侯乙编钟的先声
考古发掘勾勒出汉水流域一个完整的曾国形象,青铜和乐器是其十分突出的亮点 。各个时期的曾国墓葬中都出土大量青铜器,都有丰富的音乐文物,尤其是编钟,从西周早期至战国时期一脉相承,到公元前5世纪曾侯乙时达到最高成就 。
郭家庙墓地30号墓出土一组10件钮钟组成的编钟,形制统一、大小相次、音高稳定、宫调明确,完整呈现了徵、羽、宫、商、角的“五正声”宫调系统 。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数量最多、音乐性能成熟的编钮钟 , 比曾侯乙要早300年左右 。郭家庙墓地出土文物中,还有年代最早的瑟、建鼓,以及保存完好的曲尺型编钟木架、编磬组合 。
年代为西周早期的叶家山“曾侯犺”墓,墓中出土一组保存完好的编钟,由1件镈钟和4件甬钟组成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的成套编钟 , 比曾侯乙编钟早500年,可谓曾侯乙编钟的先声 。
曾国的礼乐文物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发展成就 。西周初年,周公在革新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礼作乐”,制定了具有宗教、政治、伦理多重功能的礼乐制度,明确规定了王、诸侯、卿大夫、士等阶层的乐悬制度以及在不同场合应演奏的钟乐曲目 。
编钟与编磬“金”“石”相配,形成“乐悬制度” 。《周礼》:“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 , 卿大夫判悬 , 士特悬 。”郭家庙墓地发掘的钟、磬、瑟、鼓等乐器,经复原研究发现,郭家庙编钟的横梁和立柱可组成曲尺形,与编磬刚好构成“轩悬”这一诸侯级的乐悬规制 。曾侯乙编钟作为礼乐之器,其巍峨、完美的“曲悬”架式,与配套编磬三面悬挂 , 完整、明确地呈现了周代诸侯的“轩悬”制度,并与其他青铜礼器一起交织出一幅近于现实的礼乐场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