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期末复习( 二 )

  • 谈父爱、母爱
  • 班级公约
    1. 阅读理解
    1. 说明文
    2. 说明方法及作用
    3. 说明文的结构
    4. 说明文语言特点
    5. 加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6. 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用两种最简单的即可,如列数字、打比方)
    7. 叙事类文章
    8. 人物描写方法
    9. 概括文章内容(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0. 概括人物性格特点(他是个怎样的人?)
    11. 景物类文章
    12. 写景的顺序
    13. 文章结构
    14. 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15. 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使用
    16.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 材料阅读
    从材料里直接找答案即可,注意题目对应的材料,不要找错 。
    1. 作文
    1. 《我的漫画老师》 2《——即景》

    三年级语文期末复习

    文章插图
    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一 基础
    课本三表;多音字;课本必背课文;古诗词的诗人、朝代、诗词、注释会背会默、标点符号、修改病句
    二 口语交际
    演讲、请你支持我、意见不同怎么办、聊聊书法
    三 阅读理解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 换了后就变成…… , 与事实不符 。(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二、动词理解 。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一、句子分析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修辞的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 , 修辞的作用

    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 , 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 , 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F、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E、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 , 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三、仿写句子 。公式: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
    一、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