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芯片绝版后华为用什么( 二 )


即便是借鉴联发科找山寨厂做整机也没能大卖 , K3V1最终还是沦为“试错”产品 。这也让华为意识到,联发科的模式无法复制,要想让华为的芯片存活,就要依靠自己的手机 , 移动终端和手机芯片必须结合起来 。
2009年,移动终端芯片从海思半导体转移到华为的移动终端公司体内,也就是内部所称的“大海思”,为补偿海思半导体的前期投入 , 移动终端公司为其支付3千万美元 。
自此,海思移动终端芯片的商业模式彻底改变,并由有“拼命三郎”之称的王劲负责移动终端芯片的研发 。
王劲带领团队设计出用于处理通信协议的“巴龙”芯片后,时隔两年,即2012年开发出第二款手机SoC芯片K3V2 , 采用Arm架构,支持安卓操作系统 。
这颗芯片有很多突破性的成绩,它是第一颗用在华为自家手机上的芯片,是当时业界最小的手机芯片 , 也是继英伟达tegra3之后的第二颗四核A9处理器 。
突破性成绩的另一面,是台积电40nm工艺制程和比较少见的来自Vivante公司的GC4000 GPU,同时期的高通APQ8064和三星Exynos4412都已经用上了28、32nm的工艺 。相比之下,K3V2功耗高发热量大,GPU兼容性差 。
当时分管海思市场营销的艾伟曾表示,K3V2虽然是当时较为成熟的一款产品,但相比同时期高通的旗舰处理器仍有明显差距 。K3V2带给手机用户的糟糕体验并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可 。

麒麟芯片绝版后华为用什么

文章插图
华为Ascend D 手机,图片源自爱搞机
尽管K3V2饱受诟病,但是华为一直坚持在自家的手机上用这款芯片,不断从软件侧和硬件侧改进,从D系列开始,P系列、Mate系列均是搭载K3V2,直到P6,连余承东都开始动摇了,任正非还是坚持要用 。当时有网友调侃余承东:“海思恒久远,一颗(K3V2)永流传” 。
至于为什么要坚持用K3V2,这是华为相比于其他手机厂商的优势,华为手机为海思芯片提供了试错的机会 , 而海思芯片正是在不断试错中一点一点改进 。在任正非看来 , 海思芯片是华为手机的长远战略投资,是需要聚焦的主航道,需要花大力气投入,为此任正非还不惜砍掉了欧洲运营商上千万的定制手机 。
华为将自研芯片最终赌注押在P6上 。P6是一款定价较低的超薄旗舰手机,厚度6.18毫米,采用大量前沿工艺,依然搭载做了少许改进但本质上并没有太多变化的1.5GHz的海思K3V2四核处理器 。
无论是从P6的生产上 , 还是从P6的传播上 , 华为几乎都耗尽全力,拼死一搏,生产时研发团队没日没夜地在生产现场蹲守、推广时地毯式地广告轰炸和媒体投放 。
终于,P6成为中端机型中的爆款 。不幸的是,王劲在此次“战役”中劳累过度,因病逝世,幸运的是,王劲及其团队的努力没有白费 , 华为手机芯片开始走上坡路 。
华为手机加麒麟SoC的高光时代
王劲之后 , 胡波接任,华为手机芯片厚积而薄发 。
正如“麒麟”这一中国神兽的名字一样 , 作为华为的“神兽”,麒麟芯片带领华为走向新高度 。
麒麟芯片绝版后华为用什么

文章插图
2014年初,华为海思推出了首款手机SoC麒麟910,作为全球首款四核SoC芯片,搭载4x A9 1.6GHz CPU,Mali-450 GPU,支持LTE 4G网络,实现了性能与功耗的平衡,华为Mate2、P6 S、P7、H30等手机均搭载麒麟910,赢得得了良好的口碑 。
这也是华为海思麒麟SoC时代的起点 。
事实上,继K3V2之后,2012年底,华为内部针对要不要继续开发K3V2 Pro版本讨论过一段时间,但后来觉得其竞争力弱,停掉此项目,并于2013年立项了名为“K3V3”的新项目,期望在做一颗规格领先的独立芯片,外挂一颗全球首发支持的LTE Cat.6的巴龙720芯片,采用应用处理器外挂基带的模式交付终端客户 。
不过,就在项目按计划进行时,华为芯片研发主管William指出这种交付模式的成本竞争力不够 , 希望能够在保证规格竞争力的同时降低整体成本 。团队最终决定 , 采用整合AP和BP的SoC方式 , 并确定于2013年4月投片 。
麒麟910之后 , 与其并行开发的麒麟920也于同年推出,大胆采用四大核A15与四小核A7 CPU相结合的架构,性能与功耗均衡 , 取得突破性成绩 。当时搭载麒麟920的Mate 7发布时十分火爆,华为手机部门的老员工都抢不到货 。
2014年,华为首款64位手机SoC麒麟620发布,搭载该颗芯片的荣耀6X成为华为首款出货量超过一千万的手机 。至于麒麟600系列首款SoC为何叫麒麟620而不是610,是因为华为此前规划了32位的麒麟610,后来转为64位 , 计划终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