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国如何“从空气中制造炸药和粮食”,消除饥饿也让无数人亡( 二 )


  • 3.硝石矿
17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列强在印度恒河的旧河道上发现了硝石矿,进行了掠夺性的开采 。到了19世纪中叶,印度的硝石资源基本枯竭 。还好,殖民者又在南美洲智利发现了更丰富的硝石矿 。在智利和秘鲁边界的安托法加斯塔大区 , 硝石矿带长达700多公里,宽20-30公里 。智利的硝石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 。到了20世纪初,每10吨智利硝石,就有7吨被送上驶向欧陆的货轮 。
19、20世纪的西方,马尔萨斯的人口资源理论大行其道 。马尔萨斯认为 , 人的数量以几何级数不断地增加,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最终有限的资源将被大量的人口耗尽,人类文明将走向崩溃 。智利的硝石矿虽然多,毕竟还是不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有用尽枯竭的一天 。所以欧洲各国纷纷开展研究,寻求替代硝石矿的方法 。
一战德国如何“从空气中制造炸药和粮食”,消除饥饿也让无数人亡

文章插图
上图_ 普鲁士 (德意志的统一)
  • 4.德意志的命脉
其中 , 最为积极的当属德国 。
1870年代,德国完成了统一,统一后的德国拥有4100万人口 , 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 对粮食、对化肥的需求最为迫切 。德国还是一个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 , 容克贵族和工业资本家迫切地渴望扩张,渴望重新瓜分世界 。物欲刺激着战争,而战争又需要炸药 。
所以硝石作为化肥和炸药的重要原料,就是德国的维他命 。而大部分硝石又产自智利 。从智利到德国需要远渡重洋 。德国的对手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英国海军一旦对德国进行封锁,切断了硝石航线,无异于扼住了德国的咽喉 。
所以德国从学术界到政府到财团,都对替代硝石的方法无比重视 。德国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空气的氮气,他们尝试各种方法,使尽浑身解数,实现人工固氮,财团和政府则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吝倾注巨资予以支持 。
一战德国如何“从空气中制造炸药和粮食”,消除饥饿也让无数人亡

文章插图
上图_ 图为描绘早期火药制作过程中意外爆炸事故的绘画作品
  • 5.“开拓工业的新途”
研究在1900年有了进展 。德国莱比锡大学化学教授弗列德里希·奥斯特瓦尔德发现,使用铁丝做催化剂 , 将氮气和氢气一同加热,能够合成一定量的氨气 。而氨气则很容易地合成尿素和硝铵,成为化肥和炸药的原料 。
德国化工寡头巴斯夫公司对这个发现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立即买下了这个实验成果,并投入大量资金,聘请各路专家进行进一步地升入研究,期待合成氨可以尽早应用在工业生产中 。
弗利兹·哈伯就在此时接手开发合成氨技术的工作 。
哈伯1868年生于普鲁士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二战后被割给波兰) 。父亲是一个做化学试剂生意的犹太商人 。哈伯先后在柏林、海德堡、苏黎世学习深造 。1906年成为卡斯鲁尔工业大学教授 。40岁不到的他 , 就已经在化学界闻名遐迩 。
奥斯特瓦尔德的发现离工业化生产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最大的难题就是合成的氨气浓度很低,制成效率不高 。
针对这种情况,1904年到1908年,哈伯进行了潜心研究 。他提出合成氨反应是一种可逆反应 , 氢气和氮气在生成氨气的同时,氨气也在不停地分解成氢气和氮气 。只有控制好适当的温度和压强,使得化学反应处于恰好的平衡点,才能得到理想浓度的氨气 。对此,哈伯和物理化学家能斯特合作,测定了在常压和30个大气压下,0℃-700℃之间合成氨反应的氨平衡浓度,获取了详细的平衡数据 。
一战德国如何“从空气中制造炸药和粮食”,消除饥饿也让无数人亡

文章插图
上图_ 哈伯(左)与爱因斯坦在柏林
测定出氨平衡浓度后,哈伯又去寻找合适的催化剂 。有了催化剂就可以尽可能地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温度和压力 , 节约工业生产的成本 。哈伯进行了2万次试验,最终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他用铀和碳化铀做催化剂,在12.5个大气压下,用500℃的温度,制取了10%浓度的氨气 。至此,人工固氮有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条件 。1910年5月18日,在卡斯鲁尔自然科学学会上,兴奋地宣布“新工业的前途,已经得到了开拓!”
哈伯解决了问题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其他工程师和科学家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创造 。1910年7月波希研制出了高压容器,拉普改进了化工机械使之能够适应高温高压环境,米泰西研制出了低成本的铁催化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