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国如何“从空气中制造炸药和粮食”,消除饥饿也让无数人亡

  • 1.受争议的诺贝尔奖
“赞扬他的人说,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 。诅咒他的人说,他是魔鬼,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 。”
1919年冬,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德国科学家弗里兹·哈伯诺贝尔化学奖 。消息一出,立即激起了轩然大波 。大量的战争受害者走上街头示威游行表示抗议 。著名的科学期刊《自然》发表了评论文章进行抨击:“哈伯将其聪明用到了战争和杀人方面……这永远是人类的耻辱,德国人的耻辱”,美国《纽约时报》言辞更加激烈,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殊荣授予了战争罪犯和放毒者 。
一战德国如何“从空气中制造炸药和粮食”,消除饥饿也让无数人亡

文章插图
上图_ 弗里茨·哈伯(1868年12月9日~1934年1月29日),德国化学家
尽管如此 , 瑞典皇家科学院还是顶住压力 。哈伯拿到了诺奖,但在同时,他也被列入了战犯名单 。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不像和平奖、文学奖涉及意识形态,很少因为社会政治问题受到非议 。这次诺贝尔化学奖出现该情况的原因,一是获奖者哈伯在一战中为德军致命毒气,非人道地杀伤了士兵和平民;二是和他的获奖成果——合成氨技术有关 。
合成氨技术被美国科普作家托马斯·黑格称为“空气炼金术”,它能够从空气中分离出可以利用的氮元素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认为这项技术使得化肥得以大批量生产 , 是“从空气中制造了粮食” , 从而解决了亿万人的吃饭问题 。而反对者认为,这项技术让德国可以“从空气中制造炸弹” , 引发了大战 , 让数千万人丧失生命 。
一战德国如何“从空气中制造炸药和粮食”,消除饥饿也让无数人亡

文章插图
上图_ 草莓缺氮的症状
  • 2.氮元素
【一战德国如何“从空气中制造炸药和粮食”,消除饥饿也让无数人亡】氮是植物是植物生长的必备元素,是植物体内的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没有氮,就不能形成蛋白质 。摄取氮元素不足的农作物矮小、细弱、叶片枯黄、结实少甚至不结实 。
空气中氮气含量高达78%,但是氮气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气体 。氮气中的两个氮原子共用三对电子,构成牢固的“化学键”,将两个原子牢牢地锁在一起 , 使得化学反应无法进行 。这就导致了空气中的氮元素无法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
只有在雷雨天,闪电巨大电流的才能撕裂氮气分子,从而让空气中的氮和氧结合,变成一氧化氮,再变成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溶入雨水 , 进入土壤 , 变成植物可以吸收的硝酸盐 。这种将空气中的氮气变成氮肥的化学反应称为“固氮” 。
一战德国如何“从空气中制造炸药和粮食”,消除饥饿也让无数人亡

文章插图
上图_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自然界中还有一类细菌,也有固氮作用,称为固氮菌 。固氮菌具有一种叫固氮酶的化学物质,将氮气转化为氨 。常见的固氮菌寄生在豆科植物的根部,使得豆科植物的根部肿大,形成“根瘤”,因此又被称为根瘤菌 。
人类进入农耕文明以后,需要大规模地种植农作物 。大自然固化的氮无法保障大片的农田丰收 。人类就通过施人畜粪便等农家肥的方法给农田补充氮 。在旧时农村,农家肥非常宝贵 。古人屎尿都要憋着回家,浇到自家地里 。这就是所谓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
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人口大幅度增长,农家肥已经无法满足农业需要了 。欧洲人开始开采硝石矿作为化肥,给农作物补充氮元素 。硝石矿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或硝酸钠,富含植物能够利用的化合态氮 。
不仅农作物需要氮,制造炸药也需要氮 。
一战德国如何“从空气中制造炸药和粮食”,消除饥饿也让无数人亡

文章插图
上图_ 黑火药
十八世纪以后,火器取代冷兵器成为战争主角 。炸药生产能力成为一个国家军力强盛的关键 。
早期的炸药是中国发明的黑火药 。黑火药的成分是“一硝二硫三木炭” 。硝就是硝石矿 。
工业的发展 , 推动着炸药技术的进步 。炸药的种类也日益增多,硝化甘油、TNT等新的炸药被合成 , 投入战?。?将建筑、钢铁、血肉撕碎炸毁 。
这些新型炸药多带有硝基,生产制备仍然离不开硝石 。
战争需要硝、农业生产也需要硝,硝石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
一战德国如何“从空气中制造炸药和粮食”,消除饥饿也让无数人亡

文章插图
上图_ 硝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