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人们太熟悉这些话题 , 所以当电影把这些话题转化成各种“爽点”和“痛点”后 , 观众的接受度也会更高 。
反观《不虚此行》和《永安镇故事集》 , 虽然也在讲述现实 , 但却是和大众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的现实 。
【明明知道,胡歌这片注定失败,可我依旧要说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哀】换成陈思诚说过的一句话 , 如果观众走出电影院还在讨论这部电影 , 那么不愁没有热度 。
很显然 , 最近这几部电影都没能做到这点 。
二是不够“接地气” 。
其实《不虚此行》和去年暑期档的黑马《人生大事》 , 有不少相似之处 。
二者都是关于殡葬行业 , 都是讲述普通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
但是两部电影的票房 , 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
归根结底 , 《不虚此行》在各方面还是不够接地气 。
比如说角色 。
《人生大事》的男主角莫三妹 , 是个穷困潦倒的殡葬师 , 整日和各种鸡零狗碎打交道;
《不虚此行》的男主角闻善 , 不当编剧改行写悼词 , 温文尔雅的他 , 大多数时候都在倾听他人的故事 。
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 , 一个沉默寡言冷静疏离 。
相比于闻善 , 莫三妹更有一种沾染世俗的烟火气 , 更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
就像有人评价的 。
闻善更像是一位看破世俗的大师 , 让人敬重 , 却难以亲近 。
《永安镇故事集》也是类似的问题 。
影片中的四个小故事 , 都是围绕“拍电影”这件事展开 。
虽然每个故事都挺有意思 , 但拍电影这种事 , 和普通大众的生活相距甚远 。
一旦超出大众的一般生活范畴 , 电影也会变得曲高和寡 , 很难在票房上有所作为 。
三是类型不够明确 。
可以看到 , 票房高的电影 , 一般都有很清晰的受众定位 。
比如《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 , 是典型的犯罪片;
《封神第一部》 , 是代表中国电影工业水准的魔幻史诗大片;
近期的《第八个嫌疑人》 , 则是港式风味十足的犯罪悬疑片 。
从这个标准来看 , 《不虚此行》和《永安镇故事集》 , 很难归类到哪一种类型 。
没有具体的类型划分 , 就很难明确这部电影的预期受众 , 自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找不到立足之地 。
总而言之 , 《不虚此行》等片的最大失误 , 就是没能拢住最广大观众的心 , 使得影片成了小圈子里的狂欢和自嗨 。
04、
《不虚此行》等片的失败 , 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说了那么多 , 有人或许会说 , 那么《不虚此行》这类电影 , 是不是注定要成为市场的牺牲品?
答案是否定的 。
皮哥还记得前段时间有个“文艺片该不该追求高票房”的话题 , 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
其中有一条评论得到了网友的高赞:
追求票房天经地义 , 用爱发电谁也坚持不下去 。
事实情况正是如此 , 毕竟谁拍电影是冲着赔钱去呢?
即便是淡定如胡歌 , 也在《不虚此行》宣传现场放话:
我们也需要票房 , 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电影的样子 。
但在这个“快餐式消费”的时代 , 很难有人愿意花两个小时 , 坐在电影院去慢慢品一部电影 。
明明是去电影院里放松的 , 为什么要忍受那些节奏又慢、又没多少娱乐性的电影?
就像网上说的 , 吃惯了快餐的人 , 很难再慢条斯理地享受一顿美食 。
长久下去 , 会让重复性生产的流水线产品越来越多 , 没有人敢冒险去拍真正感兴趣的电影 。
《不虚此行》等片的票房失败 , 恰恰证明我们的市场还不够包容 。
就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好莱坞 , 正是给予创作者更多的创作空间 , 才让一潭死水的好莱坞重新“活”了过来 。
时至今日 , 好莱坞再没有了当年的包容和冲劲 , 只是靠着各种IP续作和“政治正确”的口号残喘 。
好莱坞的今天 , 值得中国电影引以为戒 。
如果仅仅是因为《不虚此行》等片票房不佳 , 就彻底否定这样的电影存在 ,
那么就真的成了中国电影的悲哀 。
衷心希望暑期档国产片的繁荣 , 不会是昙花一现 。
也希望所有的好电影 , 都能得到尊重 , 都能遇到喜爱它的观众 。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推荐阅读
- 当美颜滤镜关掉后,“明星”与普通人有哪些差别?现在知道不算迟
- 谁知道腌制芋头的方法 酸辣芋头腌制方法介绍
- 异人之下:为什么明明可以按照原著来,导演却非要魔改?只因两点
- 大蒜能治哪些病
- 同样是43岁,当董洁和高圆圆同框,才知道中年女星不能太瘦了
- 除去这些菜中的草酸
- 有种顽强叫“我没整容”!明明从大饼脸变成V脸,真当观众看不见
- 饮料是过年聚餐的标配你知道为什么大多数瓶装饮料都不装满吗 瓶装饮料为什么都不装满
- 男演员长得好看有多重要?看《好事成双》的黄晓明李泽锋就知道了
- 不发微信怎么知道别人把你删了 微信怎么知道别人把你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