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胡歌这片注定失败,可我依旧要说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二 )


前者有“疯批演技”的朱一龙 , 后者有在片中“从头被揍到尾”的张艺兴 , 两位的人气自然不必多说 。


不只是商业片 , 不少文艺片为了拿到更多票房 , 也会请明星担当主演 。
像是前两年《南方车站的聚会》 , 在胡歌的加持下收获2亿票房 。
春节档的《无名》 , 既有“大银幕首秀”的王一博 , 也有睽违已久的梁朝伟 , 9亿的票房似乎也理所当然 。

以上种种的成功案例 , 让不少影片产生这样一种错觉:
只要依样画葫芦 , 用明星作为卖点 , 票房肯定不会差 。
但从近期几部影片来看 , 想通过明星的流量吃到票房红利 , 并非易事 。
比如《不虚此行》请来胡歌和吴磊搭档 , 和《琅琊榜》进行了一波联动 。

当年的梅长苏和小飞流 , 时隔8年再度合作 , 的确是个值得营销的好话题 。
包括前不久上映的《燃冬》 。
影片的两位主演周冬雨和刘昊然 , 戏外两人的“疑似情侣关系”早已传得沸沸扬扬;

再加上片中两人还有一场“床戏” , 更成了影片的“招牌卖点 。
不得不说 , 这些和电影本身关系不大的噱头确实赢得了一些热度 , 也多次登上热搜榜 。


但“三分钟热度”一过 , 大家对电影立马失去了兴趣 , 票房也很难有质的提升 。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 。
别看网上炒得沸沸扬扬 , 但大家只是在“消费偶像” , 而不是在消费这些电影 。

换句话说 , 大多数人关心的只是作为偶像明星的他们 , 而不会想到这部电影和他们饰演的角色 。
把戏外的噱头作为卖点 , 这样的本末倒置 , 最终伤害的只会是电影本身 。
02、
误区二:这一届的观众不识货?
有人曾总结过中国电影想要拿高票房的“两大法宝”:
一是明星 , 二靠口碑 。
像《封神第一部》 , 完全是靠优异的口碑完成逆袭 , 拿下近26亿票房 。
可以看到 , 无论是《不虚此行》还是《永安镇故事集》的口碑都还不错 。


而同期的《第八个嫌疑人》 , 评分只有6.4 , 在口碑上”完败“其他两部 。
但再看票房 , 《第八个嫌疑人》一骑绝尘 , 把其他两部远远甩下 。

《孤注一掷》和《消失的她》也是如此 , 口碑虽不冒尖 , 却不妨碍票房突飞猛进 。
口碑差的票房高 , 口碑好的反而无人问津;
这个奇怪的现象让很多人疑惑不已:难道“口碑带动票房”的定律失效了?

必须承认 , 像《不虚此行》这一类的电影 , 评分参考价值不大 。
一是因为影片吸引力不足 , 除了演员找不到特别突出的“卖点” 。
比如《不虚此行》主打一个“细水长流” , 对故事内容做了大量“减法” 。
没有戏剧冲突 , 情节大部分是通过台词推进 , 这些设计对于观众的耐性是不小的考验 。

二是因为《不虚此行》和《永安镇故事集》的评分算不上特别高 , 票房加成有限 。
两部影片评分都在7.0-7.5之间 , 说好不好说坏不还 , 很难激发观众那种“想在电影院一睹为快”的欲望 。
对于这种小成本偏文艺向的电影来说 , 也更容易受到口碑效应的影响 。
今年到现在为止 , 这类电影表现最好的莫过于《宇宙探索编辑部》 。

最开始评分接近9分 , 最后虽然有所下降 , 但也保持在8分以上 。
再加上影片以“寻找外星人”为线索 , 把喜剧和科幻元素结合 , 戏剧性够足 , 故事讲得也有新意 。
更何况影片背后还有郭帆导演帮忙宣传 。

但影片最终也只收获了6000多万的票房 。
如此来看 , 口碑对于这种小成本电影的加持实在有限 , 想靠口碑出圈 , 有些不太现实 。
03、
误区三:创作者的“好高骛远”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误区 , 这几部电影也集中暴露了国产片经常犯的几个致命问题 。
一是没抓住大众最关心的社会话题 。
暑期档的几部热门电影 , 都和社会热点话题直接挂钩 。
《孤注一掷》的故事 , 就取材于网络讨论度居高不下的缅北诈骗相关新闻 。
对各种诈骗手段的揭秘 , 也让本片成为大型反诈宣传片 , 不少观众表示有必要去电影院接受一下“防诈教育” 。

《八角笼中》同样改编自前几年很火的“恩波格斗孤儿事件” 。
这种关于“草根人物”的真实故事 , 对于观众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