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干货:瓷器底足的时代特征

鉴定干货:瓷器底足的时代特征

文章图片

鉴定干货:瓷器底足的时代特征

文章图片

鉴定干货:瓷器底足的时代特征

文章图片

鉴定干货:瓷器底足的时代特征

文章图片

鉴定干货:瓷器底足的时代特征

文章图片

鉴定干货:瓷器底足的时代特征

文章图片

鉴定干货:瓷器底足的时代特征

文章图片


我们在鉴定瓷器的过程中当然可以通过瓷器的神韵 , 器型 , 釉面 , 画工 , 款识 , 发色等等来鉴定 , 但是底足的鉴定是鉴定环节中极其重要的 , 尤其是对于真伪和断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 这也是为什么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

乳突瓷器底部的乳突是支钉烧造以后形成的 , 就是说有支钉烧造以后在瓷器的底足就有乳突了 。 支钉开始于宋代 , 它是少数瓷窑使用的一种支烧工具 , 在这些瓷器的底部可以看到乳突的改变 。 还有一种就是瓷器在制胎过程中 , 底部在制胎最后形成一个凸起 , 也称为乳突 。 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之突起 , 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特征之一 。 元代“乳突”明显 , 明早期“乳突”也较大 , 洪武中期渐小 , 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 , 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 , 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乳突” , 一直到崇祯才没了“乳突” 。
棕眼
也叫针鼻孔 , 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 , 疏密不均 , 但无论大小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 。
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 , “棕眼”大而浅 , 一般从“棕眼”里看不到胎体 。

棕眼特写糊米底明与明前砂底大盘 , 由于胎中含铁量高 , 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 , 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

敲底
【鉴定干货:瓷器底足的时代特征】道光时钧红 , 由于釉肥厚 , 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一起 , 为使其分开 。 人工只好敲开 , 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 。

1.火石红
“火石红”(窑红) , 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 , 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 , 甚至羊肝色 。 明之民窑削足之处火石红就特别浓显 , 明后期已较淡 , 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 。 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 仿品之火石红就完全不同 , 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 , 尽显轻浮不定 , 有的还偏黄 。 火石红中的锈黑点 , 看上去有滋润感 , 自然感 , 不干燥 , 在40倍放大器或阳光下能看到有五彩蛤蜊光 。
2.修胎刀痕
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 , 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 , 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 , 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 。 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 。

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

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3.露胎胎骨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 , 没有真品那么自然) 。 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 , 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 , 而仿品则不同 , 显得轻滑或坚腻 。 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 , 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 , 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
汝窑天青釉圆洗 , 宋 , 故宫博物院藏4.粘砂现象
观察其粘沙现象 , 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 , 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 , 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 , 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 , 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 , 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 , 不会造成积釉 , 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 , 使之极少有粘沙;

5.“旋痕”包括“跳刀痕” , 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 , 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 , 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 , 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 , 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 , 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 , 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 , 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 , 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 , 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

6.足底观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