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泳装照简历”怎能像雾像雨又像风?

“本科生泳装照简历”怎能像雾像雨又像风?


近日 , 一张包含年轻女子泳装照的求职简历在网络流传 , 简历截图显示 , 一毕业于复旦大学的本科生应聘文秘/行政岗位 , 截图上还附有一个手机号 。 该手机号主告诉媒体 , 猜测网传简历是被面试过的公司恶搞了 。
求职是件比较严肃的事情 , 求职简历自然不能“戏说” 。 然而 , 网上热传的这份求职简历 , 仅泳装照就与众不同 , 让人大跌眼镜 , 拉低了求职简历的严肃性 。 还令人费解的是 , 这份求职简历上的信息 , 有的被“打假” , 有的则真假难辨 , 变成了“谜” 。
简历截图显示 , 刘某某曾在上海两家企业实习 。 但其中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 , 没有这样一名刘姓女子在公司担任过总经理秘书 。 另一家企业员工表示不清楚此事 。 复旦大学则回应称 , 简历上的女子非该校毕业生 , 应系不实信息 。 这意味着简历信息有假 。
一般来说 , 简历上留的手机号是求职者本人 , 但手机号主却不明说刘姓女子是不是自己 , 也不澄清简历上的泳装照是不是自己 。 其猜测网传简历是被面试过的公司恶搞 , 让这件事情更加离奇 , 究竟是哪家公司恶搞他人求职简历 , 为何会有这般恶作剧?
换言之 , 这份求职简历“像雾像雨又像风” 。 说其“像雾” , 是因关键信息模糊不清 , 让人难以看到真相 。 称其“像风” , 是因为在网上被热传 , 既占用浪费媒体资源 , 还涉嫌侵犯当事人人格权 。 “像雨” , 是因为洗刷了人们对简历信息真实性的认知 。
在笔者看来 , 不能任由这种不严肃、不真实以及关键信息模糊的求职简历在网上疯传 。 无论是谁炮制了这种奇葩求职简历 , 都应该受到追责 。 即便是出于恶搞的目的 , 但这种行为已经触犯相关法律“红线” 。 而且 , 纵容这种简历传播的平台未履职尽责 。
所以 , 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已有的线索和信息 , 顺藤摸瓜调查真相 , 比如泳装照上的女子究竟是谁 , 又是谁炮制了多种信息不实的求职简历?假如是被面试过的公司恶搞 , 该公司不仅泄露了求职者个人信息 , 而且以恶搞的方式对待求职者 , 已明显越界了 。
虽然各种互联网工具为信息传播提供了高效、丰富的渠道 , 但每一家平台都应该“守土尽责” , 对网传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 , 以免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 影响互联网传播秩序 。 遗憾的是 , 热传上述简历的相关平台则守土失责 , 为了流量而忘却责任 。
当然 , 泳装照上的女子也可以主动维权 。 因为根据《民法典》规定 , 如果有人未经许可 , 盗用他人照片制作恶搞的简历 , 涉嫌侵犯当事人的肖像权、名誉权 。 当事人可向法院起诉 , 要求行为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
如果有人或者有企业主动站出来 , 澄清事实 , 承认错误 , 也能为这一事件尽快画上句号 。 无论真相如何 , 该事件至少暴露两个问题:求职简历的严肃性、真实性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不管是恶搞还是蹭流量 , 都是在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作为“素材” 。
【“本科生泳装照简历”怎能像雾像雨又像风?】由于这一事件有违公序良俗 , 涉嫌侵权 , 就不能以“像雾像雨又像风”来呈现 , 还原事实真相 , 不但关乎当事人权益 , 还关系到网络生态健康性 。 所以 , 应该利用手机号、网络留痕等蛛丝马迹 , 尽快“破案” , 给关注此事的公众及当事人一个满意交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