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徐建琴:《核舟记》“船背稍夷”注释的商榷

核桃|徐建琴:《核舟记》“船背稍夷”注释的商榷

文章图片

核桃|徐建琴:《核舟记》“船背稍夷”注释的商榷
语文教学与考试 2023-05-30
《核舟记》为统编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 位于课本第60-62页 。 文下有一条编者的注释“【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 。 船背 , 船顶 , 一说指船底 。 夷 , 平” 。 对这条课文注释 , 笔者想与之商榷 。
这条注释首先翻译了“船背稍夷”的意思 , 然后又对其中的“船背”和“夷”分别进行了解释 。 指出“船背”的解释有两种说法 。 从编者给出的翻译“【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可以看出 , 编者对“船背”的解释是指“船顶” 。

先来说说“船背稍夷”中的“船背”解释为“船顶”不合适 。
我们先来看全文 , 明确作者魏学洢所说的“船背”到底是指船的哪个部位 。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 介绍了王叔远用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了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工艺品 , 写出了核舟之美 , 赞扬了匠人构思之妙 , 工艺之精 。 本文共六段 , 首段总说 , 简要介绍了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核舟的由来;“罔不因势象形 , 各具情态” , 说明了他构思精巧 , 技术高超 。 然后 , 作者引出全文说明介绍的对象 , 指明雕刻作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 课文第二段先介绍核舟的大小 , 接着写核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 。 重点介绍了船舱旁边的小窗 , 表现其雕刻的精细 。 第三段介绍船头部分 , 着重介绍了船上游览者苏轼、黄庭坚及佛印的外貌和神情 。 第四段介绍船尾 , 介绍舟子的表情和动作 , 更有力地突出了核舟的主题 。 第五段介绍“船背”上制作者的题名和纂章 。 最后一段总结 , 计算了核舟上刻的人物、窗户、箬篷、器物、文字等雕刻的内容之多 , 和“计其长曾不盈寸”的核舟的体积之小形成对比 , 突出雕刻者技艺之高超 。 作者用“嘻 , 技亦灵怪矣哉”结束全文 , 直接赞扬了制作者高超的雕刻技艺 。

全文总分总结构 , 中间四段为并列结构 , 分别介绍了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 从作者介绍“尝贻余核舟一”可以看出 , 这艘核舟是由狭长的桃核刻制而成;从文中“中轩敞者为舱 , 箬篷覆之”可以看出船舱上面有“箬篷”做的船篷覆盖;从“其船背稍夷 , 则题名其上” , 可以看出 , 王叔远应该是把字刻在桃核上 , 这个部分为核舟的靠水面部分 。
所谓“顶”指“人体或物体上最高的部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第304页)” , 如“树顶”“屋顶”“山顶”塔顶”等 。 “船顶”即船的顶部 , 一个事物 , 由下往上 , 有底部、中间、顶部 , 船顶应为船的最上部 。 也就是说 , 核舟的船顶为“箬篷覆之”部分 , 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 , 王叔远的字不是刻在箬篷上面 。
而“底”指“最下面 , 底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77页)” , “物体的最下部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第281页)”;如“盒底”“河底”“海底”“碗底”等 。 也许 , 作为桃核本身 , 置于最上面的部分都可以叫做顶 , 但既然已经刻成小船了 , 就应该按照船的部位称呼了 。 所以 , 船的靠水面部分这个位置只能叫“船底” , 而不能叫“船顶” 。
背 , “泛指事物的背面 , 反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13页)” , “某些物体的反面或后部:手背 , 刀背 , 力透纸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第57页)”;从文章的结构看 , 第二至四段的分说部分为并列结构 , 第二段介绍船的长度、构成 , 第三段介绍船头 , 第四段介绍船尾 , 第五段介绍“船背” 。 第二到四自然段介绍的都是船的正面 , 第五段介绍船的背面 , 作者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介绍 , 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 如果 , 把“船背”解释为“船顶” , 就意味着 , 字是刻在“箬篷之上” 。 文章的写作顺序就成了船的长度——船舱箬篷——船头——船尾——船顶箬篷 , 这个顺序就显得凌乱了 。 也就是说 , 从文章的写作顺序也可以确定 , 王叔远是把字刻在船的靠水面的部分 。 所以说 , “船背”应解释为“船底” , 而不可以解释为“船顶” 。

再来说说课文注释“船背 , 船顶 , 一说指船底”不合适 。
所谓“一说”意思是“还有一种说法”的意思 。 这样注释 , 看似表现编者尊重事实 , 摆出两种说法 , 态度辩证 。 可是 , “船顶”指船的最上面 , “船背”指船的最下部 。 编者注释“船背 , 船顶 , 一说指船底 。 ”把这两个相反方向统一起来 , 这不是在误导学生 , 反而把学生弄糊涂了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