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风口下的灰色“生意经”

当地时间5月18日,人工智能开发机构OpenAI在美国发布了适用于iphone的免费ChatGPT应用程序,其中包括通过其Whisper AI语音识别模型提供的语音输入支持,App还可以与网页版AI助手同步聊天记录 。这是ChatGPT首次推出官方移动客户端应用程序 。这一消息再次引发公众对于ChatGPT的关注 。
随着ChatGPT在全球爆红,一批名字中包含“ChatGPT”的社交公众号、小程序和App等产品大量涌现,头像与ChatGPT官方图标非常相似 。这些ChatGPT服务到底是真是假?《法治日报》采访人员对此进行了采访 。

ChatGPT风口下的灰色“生意经”

文章插图
漫画:李晓军回答问题出错
次数用完收费
采访人员以“ChatGPT”为关键词在应用商城内搜索,“中文版智能AI聊天机器人”“AI聊天写作机器人”“ChatGPT内核中文版聊天创造机器人”等App便出现在结果栏里 。公众号里也有不少,比如“聊天智能AI”“超级AI智能聊天”等,账号主体为各种科技或数字有限公司 。网页搜索则多显示各类入口,比如“chat4.0-国内入口”“Gpt国内入口”等 。
此类App和公众号提供了与ChatGPT类似的语言聊天功能,且头像和Logo与ChatGPT极为相似,或是换个背景颜色,或是将图案换个方向,或是变换图案大小,极具迷惑性 。
采访人员进入一款下载量近7万的“智能AI聊天机器人”App,其简介为“这是一个革命性的人工智能软件”“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智能对话模型” 。采访人员测试发现,该App只有1次免费提问次数,用完后需要充值成为会员才能继续使用该App,价格分别为连续包年168元、连续包季98元、连续包月68元,成为永久会员则需要198元 。该App称,订阅会员后可获取无限次提问次数 。
另一款宣称“无限制会话、使用最智能的GPT模型、访问速度最快、无广告”的App中,采访人员花38元购买月会员后获得提问资格 。被问及“由谁开发”时,该App回答称,其“是AI模型,由OpenAI团队开发和培训,并在他们的AI平台上运行” 。但采访人员查询发现,该App的开发者实际为个人 。
在公众号平台,采访人员发现很多账号都自称能为用户对接ChatGPT,可实际体验并非如此 。
采访人员关注了一个名为“××AI”的社交公众号,注册时间为2023年1月30日,IP属地河南 。简介显示其为“当下火爆全网的智能Chat聊天软件,内置open对话聊天板块(即开放chat AI)” 。关注后,系统弹出“下载App,可以免费获得3天会员”链接,要求用手机号和验证码注册登录 。完成后,采访人员点击其子栏目“聊天AI”时,系统提示“页面不存在” 。这意味着,采访人员向运营方提供了手机号,却没有享受到相关服务 。
另一个名叫“××pro1”的社交公众号,账号主体为“个人”,IP属地安徽,注册时间为2023年5月7日 。在其推送的消息中,有一篇题为《××pro违规封停,本账号接力继续服务!》的文章 。关注后,系统弹出“Gpt使用地址”和购卡地址,并在页面下方显示“GPT使用”入口 。采访人员点击该入口,系统发来一张图片,显示“因监管要求,直接进网站使用” 。根据系统提示,采访人员进入名为“ChatGPT”的页面,提问“今天是几号?”系统回答“今天是2023年5月20日 。”但实际上,当天为2023年5月23日 。
连续提问4次后,系统显示“试用次数已用完”,要求“购买密钥”,点击后跳转至另一个购买链接,商品包括“试用日卡密钥8.8元”“月卡密钥39.9元”“季卡密钥88元”“年卡密钥298元”“Gpt4.0官方代注册充值220元” 。商品详情页面显示“全新站点,速度全网最快,聊天稳如磐石,不封号”“基于OpenAI官方最新3.5数据接口,实时返回数据” 。
有业内人士告诉采访人员,此类App或公众号的注册主体或背后开发公司,大多为国内的小微企业,注册资本一般为几百万元至几千万元,但实缴资本仅几十万元,公司业务范围大多为计算机信息、网络、电子科技领域内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 。
“这些App、网站或者公众号中,有一些是公司简单开发的,有一些是公司利用其在海外注册的ChatGPT账号,在国内生成类似ChatGPT的镜像产品 。他们利用云服务器或其他程序形成接口,一端连接海外官方程序,一端连接国内用户 。用户在本地的App上提问,他们就会转述给官方网站,再回传给用户,成本很低 。”上述业内人士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