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领英不懂中国式招聘

招聘|领英不懂中国式招聘

文章图片

招聘|领英不懂中国式招聘

文章图片

招聘|领英不懂中国式招聘


领英退出中国了 。
2014年试水大陆市场时 , 脉脉刚成立不到一年 , BOSS直聘还在孕育之中 , 全国的互联网招聘市场还是“北智联 , 南前程”的天下 。 将社交和招聘融为一体的领英 , 一时间成为了高端人才招聘的“宠儿” 。
“那个时候 , 用领英是个很‘洋气’的事 , 我用领英是因为一位同事推荐的 , 说很多老板和猎头都会在上面找人 。 领英就像个职场版的Facebook , 像是你维护的一个‘门面’ 。 ”老用户张佳这样说道 。
2021年底 , 以“社交”见长的领英取消了社交内容 , 自废武功转而做专门的招聘平台 , 如今不到两年便彻底败走 。
除了不再社交外 , 领英还有其他致命问题吗?由此也引发思考 , 做招聘就一定要做社交吗?招聘和社交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招聘行业的商业困境 , 以及大模型、元宇宙等新概念又会为其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和机会?
领英“水土不服”5月9日 , 领英官方公众号推送了《致领英职场会员的一封信》 , 宣布领英职场将于今年的8月9日正式停止服务 。 这个诞生于硅谷 , 被微软收购的社交招聘APP , 在中国市场存在了近十年 , 终于棋错一招无疾而终 。



图片来源:领英公众号
领英败走中国 , 或许是从决定不再做社交开始 。
2021年10月份 , 领英对外发布声明称 , 将进行战略调整 , 不再提供原创内容的发布与互动功能 , 并将于年内推出一系列新的产品与服务 。
彼时 , 领英中国总裁陆坚是这样解释其未来战略的 , “在过去的18年里 , 领英在全球已逐渐演变成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和招聘平台 , 然而在进入中国的过去7年间 , 我们看到相比国内其他的社交媒体平台 , 领英作为媒体的规模要小得多 。 而在招聘方面 , 尤其是在中高端职位和海外人才的招聘方面 , 领英是非常有优势的 , 未来也大有可为 。 ”而对后续的战略 , 领英大概给出了三个方向——出海、被动招聘、成为“推荐人” 。
两年时间过去 , 一纸公告停止服务的结果无疑宣布了以上战略的失败 。 但如果不去做“马后炮” , 而是放在当下的环境 , 领英对招聘市场的信心 , 还是非常正确的 。
2021年 , 中国网络招聘行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 市场规模同比增长几乎达到50% 。 但是 , 领英在看到这块蛋糕的同时 , 在如何吃到这块蛋糕上欠缺了一些考虑 。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背水一战的战略中 , 领英想要做中高端人才的招聘 , 但没有社交 , 单纯的“被动招聘”真的符合国内的职场文化吗?
曾经的领英用户、北京某奢侈品牌HR贝拉就表示 , “中高端人才往往需要HR更主动地联系 , 这个底层逻辑没问题 。 但问题是 , 领英整个平台的社交属性不在之后 , 用户的活跃度也就随之降低了 。 ”
贝拉就举例道 , “以前 , 很多用户在没有求职意向的时候也会逛领英 , 这给了我高效触达他们的机会 。 现在 , 也许我也能发送问候问问他们是不是有求职意向 , 但对方却已经不活跃了 。 ”
贝拉还补充道 , 另一个问题是 , 很多中高端岗位的求职者和招聘者都需要很长时间的考量 , 不是个一蹴而就的生意 , 这就更需要一个兼具社交与职场属性的平台去维系他们的联系 。
“包括我自己在内 , 原来的领英用户有的开始用脉脉 , 有的用猎聘 。 不瞒你说 , 我甚至在探探上找到过候选人 。 ”贝拉最后说道 。
另一方面 , 领英的产品体验从交互习惯来说 , 也似乎对中国用户的本土化探索做得还不够 。
一位行业知情人就透露道 , “因为领英核心技术和产品部门都在美国 , 他们想要优化页面 , 需要给美国技术部投递需求 , 加上审核、等待回复的时间 , 一个需求需要3-6个月才能更新 。 而像脉脉这样的国内软件 , 在2018、2019年的时候几乎每周都在做更新 。 ”
但是 , APP交互这种东西就是发现微小的需求就要立刻调整 , 因为这一点点的“别扭”很可能就是用户放弃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 在社区APP如此白热化的竞争下 , 大家对这类APP的耐心和忠诚度都不会高 。 一个需求几个月都更新不了 , 这恐怕不是谁都能等得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