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MongoDB的各种部署模式


一文了解MongoDB的各种部署模式

文章插图
单节点模式(Standalone , 不推荐用于生产环境)standalone模式即单节点模式 , 指在服务器上只部署一个 mongod 进程用于读写数据 。优点是部署简单 , 可以快速完成部署 , 缺点是无容灾 。只推荐用于日常的开发、测试和学习 。
主从复制模式(官方已不建议使用 , 不推荐用于生产环境)主从复制模式也比较简单 , 包含一个主节点(Primary)和一个或多个从节点(Secondary) 。主节点提供读写服务 , 从节点不提供任何服务 。也可以修改配置让从节点提供只读服务 , 以减少主节点的压力 , 每个从节点会定期轮询主节点的oplog以保持数据与主节点一致 。
【一文了解MongoDB的各种部署模式】这种模式相较于单节点模式 , 可用性高很多 , 可用于备份、故障恢复、读扩展等 。缺点是当主节点出现故障时 , 只能人工介入指定新的主节点(从节点不会自动升级为主节点) , 并且在这段时间内 , 集群处于只读状态 。
副本集模式(Relica Set)副本集模式包含一个主节点(Primary)和一个或多个从节点(Secondary) , 这一点与主从复制模式类似且主从节点的作用也类似 。相较于主从复制模式 , 副本集模式的优势是当主节点发生故障时 , 副本集可以自动投票产生新的主节点 , 并引导其余的从节点连接新的主节点 。副本集架构如下图所示:
 
一文了解MongoDB的各种部署模式

文章插图
 
副本集中各节点通过心跳机制来检测各自的健康状况 , 当主节点出现故障时 , 多个从节点会触发选举操作来选举其中一个作为新的主节点 。为了保证选举票数不同 , 副本集的节点数保持为奇数 。
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只有一个主节点和一个从节点的情况下 , 由于成本限制不允许添加另一个从节点) , 可以选择向副本集中添加一个仲裁节点(Arbiter) 。仲裁节点参与选举但不会被选为主节点(因为选举节点没有数据集的副本) 。
分片集群模式(Sharded Cluster)副本集模式虽然解决了高可用问题 , 但不能满足海量数据和需要非常高吞吐的场景 。这时候就需要使用到分片技术(sharding , 指将数据拆分并分散存储在不同机器上)了 , 即分片集群模式 。
分片集群模式主要利用了水平扩展的特性 , 将数据和负载分散到多台机器上 , 并根据需要添加额外的服务器以增加容量和提高性能 。虽然单台机器的整体性能或容量可能不高 , 但每台机器只是处理总体工作负载的一个单元 , 集群整体效率可能比单台性能和容量非常高的机器更高 。
搭建一个分片集群需要如下几个组件:
  • shard , 每个shard都是一个mongo数据库实例 , 包含分片数据的一个子集 。一个shard可由几台机器组成一个副本集 , 防止因主节点单点故障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
  • config servers , 用于配置服务器存储集群的元数据和配置设置 。
  • mongos , 在集群中作为查询路由器 , 客户端程序由此接入 , 让整个集群看起来像是一个单一的数据库 , 提供客户端应用程序和分片集群之间的接口 。mongos本身不保存数据 , 启动时从config servers加载集群信息到缓存中 , 并将客户端的请求路由给每个shard , 聚合各shard返回的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
分片集群内组件间的交互如下图:
 
一文了解MongoDB的各种部署模式

文章插图
 
分片集群模式有以下几个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