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去湿气用什么药好(湿气重民间土方法)

本文的理论基础:医疗的一面金镜子 。
你好,我是中医,小医学博士 。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一个话题,就是不管是谁,只要是湿的,痰湿满身的,他在治疗某些疾病的时候,或者说在康复的过程中,会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面临更大的困难 。
为什么这么说?我给你讲个医学故事吧 。
有这样一个人,一个58岁的人 。这个人比较胖,特别喜欢喝浓茶 。早上,他得先喝一壶热水 。如果他不喝这水,他根本不能吃东西 。
结果有一次,不知怎么的,他感冒了 。我觉得发烧,怕风怕冷,全身不舒服,酸痛 。
当时他去看了一个中医 。刻字后发现舌苔白腻,脉象缓浮 。后来医生开了药方,是桂枝汤加减 。
桂枝汤,我们说过很多次,是辛温解表的药 。感冒发烧的时候经常用这个配伍 。具体的,我就不多介绍了 。
按道理,用了这个方子,病人出了汗,很快就好了 。
然而,服了两剂后,该男子感到汗流浃背,身体似乎感到清爽,但仍有发热和寒战 。而且,伴有腹胀和食欲不振 。简而言之,问题没有得到干净利落的解决 。
这是怎么回事?医生也很疑惑 。所以,继续扔桂枝汤,吃点药试试 。
好吧 。这次喝了,但是病人问题很大 。胸闷严重 。出汗后,我仍然发烧和发冷 。
这时,医生觉得有点不对劲 。他仔细观察病人的舌头,发现舌苔白腻 。经仔细询问,病人食欲不振 。医生随后迅速了解了患者的饮水情况 。得知自从感冒后,不爱喝水,饮水量明显减少 。
这时医生才知道,病人不喜欢感冒的原因是体内有湿 。这个湿邪不除,别想着感冒!
于是,医生赶紧换了药方 。但是你看-
茯苓、白术、桂枝、生姜、猪苓、泽泻、甘草和大枣 。用水煎服 。
结果,你猜怎么着?只服了一剂药,病人就出了汗,发热发冷大大减轻,胃腔不胀不闷,舌苔油腻消退 。再服三剂,所有症状都清楚了 。
这个医案故事是名中医邢锡伯先生的医案 。邢锡伯先生生于1906年,卒于1977年 。他是一个老前辈,在北京和天津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
头儿,这是怎么回事?让我告诉你一些事情 。说起来也很简单 。
这个人,舌苔白腻,平时喜欢喝浓茶和水 。他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和肥胖的人 。在治疗过程中,他经常有饱胀感,饱胀感,食欲不振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说明他有痰?他的湿度太高,化成痰淹没在心脏下面的胃腔里,影响吃饭,感觉胀胀的 。
在这种状态下,医生为了治好他的感冒,用了很多次桂枝汤,但是都没有效果 。为什么?由于体内痰湿,影响药物对外感邪气的治疗效果 。
具体来说,你感冒了,脉搏浮缓 。这是风寒的表虚,我来给你散风寒 。这就是用桂枝汤的原因 。但是你体表的病菌,因为你体内的湿气,很难清除 。为什么?痰湿粘稠,能爱恶 。就像一层胶水,里面有一些污垢 。你要多努力才能去掉这层污垢?所以,要想顺利地、局部地祛除肌肉的外邪,首先要化痰祛湿 。
怎么分散?邢西波老师用的方子你看了之后很典型——
在这里,茯苓、白术、猪苓和泽泻专门用于健脾和利尿 。桂枝和生姜可以解表驱邪 。大枣和甘草用于调和诸药,健脾和胃 。
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祛除痰湿之邪,另一方面可以及时祛除表邪 。所以,这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
注意,邢锡伯先生使用的“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白术、茯苓”的配伍,在学术界称为“桂枝加白芍加茯苓白术汤” 。看这名字,特别像《伤寒论》里的经典方子 。但是,如果你仔细看《伤寒论》,你会发现你找不到 。原来这个药方是《医疗金镜》里提出来的 。医籍中认为,《伤寒论》中有“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的说法 。这个说法肯定是笔误,正确的应该是“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其组成是桂枝汤去芍药,加白术、茯苓,起到内饮外散的作用 。
当然,这个事情在学术上是有争议的 。但是,无论如何,这种用党的思想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合理的 。中医临床应用“桂枝加白芍加茯苓白术汤”的例子很多 。
总而言之,这个病人的问题在于湿气太多,痰饮太多 。他早上不喝一壶水就吃不下饭,再加上肥胖 。你以为积了多少湿气?痰湿使体内正气减弱,患者就会感冒 。但一旦感冒,气机不正常,体内水湿代谢越来越差,于是患者胃腔浮肿,食欲差,不像以前那么爱喝水 。更有甚者,湿水之邪还使表邪挥之不去,使感冒难以治愈 。这个时候,只有驱散体内的水湿之邪,才能解决表邪 。否则,总是事倍功半,无济于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才有用武之地 。这就是整个故事 。你明白了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