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讯 人才学?如何理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11)


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 历来褒贬不一 。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 , 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当然也有赞同陶渊明的方法的 , 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 , 谓得意妄言 , 不若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 。”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 , 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 , 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 。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结论 。我们先来仔细考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 , 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 , 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 。
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年罕人事 , 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 , 他所说的好读书 , 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 。读经史书 , 必须读注 , 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 , 连篇累牍 , 空虚繁琐 , 离题万里 。如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 , 光解释“尧典”两个字 , 就写了十余万字 。这是一种很坏的学风 , 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 , 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非但无益 , 反而有害 , 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理解 。
所以 , 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 , 是有针对性的 。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 , 而应注意读原著 , 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 。由此看来 , 如果将一顶“提倡粗枝大叶”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头上 , 就错了 。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 , 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想想看 , 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 , 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 , 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 , 可暂时“不求甚解” , 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 , 再“求甚解” 。
3、杨大眼的读书方法:耳读法
耳读法 , 用耳朵能读书?除非是某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 。一般正常的人 , 怎么能用耳朵读书呢?
能!我国古代就有一位 。南北朝时期 , 北魏有一员大将叫杨大眼 , 此人是一位常胜将军 , 很有威望 。《北史》卷三十七中记载了有关他读书的事迹:“大眼虽不学 , 恒遣人读书面坐听之 , 悉皆记识 。令作露布 , 皆口授之 , 而竟不多识字 。”
你看 , 杨大眼虽识不了多少字 , 但靠坐在那里听别人读书 , 居然收获不小 , 不仅记住了许多知识 , 还能口授布告文字 。可见杨大眼的读书方法 , 还是行之有效的 。这种读书方法 , 主要是依靠用耳朵听别人读书 , 故称之为“耳读”法 。
耳读法虽然产生于古代 , 但现今仍有实用价值 。已故著名学者邓拓就很推崇杨大眼的耳读法 。他说 , 耳读法很适用于年老而不能看书的人 , 也很适用于现代的许多大政治家 。这些大政治家 , 往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 , 阅读和处理一大批书报和文件等等 。他们既没有三头六臂 , 于是对一般的资料和文件 , 就只好由若干秘书人员分别帮助阅读和处理 , 而把最重要的字句念一两遍 , 如此看来 , 杨大眼的耳读法倒并不是落后的方法 。
其实 , 耳读法不仅仅适用于老年人和政治家 , 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用 。比如 , 听收音机里的新闻联播、小说播讲、知识讲座等等 , 就等于是用耳朵读书 。走路时可以听 , 坐在公共汽车里也可以听 , 甚至是在干某些体力活时 , 也可边干边听 。既省时又方便 , 真可谓一举两得 。录音机是比收音机更现代化的学习工具 , 我们可以把有关的学习内容〔如外语等等〕 , 录进磁带〔或能随身听的MP3和手机〕里 , 随时听、反复听 。
现代人读书 , 用耳的时间越来越多了 , “耳读法”还真称得上是一种现代化的读书方法哩!
4、韩愈的读书方法:提要钩玄
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 , 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 , 纂言者必钩其玄 。”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