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距离的例子.万有引力在情感世界中?( 三 )


Q6:结合文学举例解释“审美距离”概念
20世纪初 , 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在《作为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中提出了“审美距离说” 。他认为 , 距离是审美知觉的主要特征之一 , 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恰当的心理态度 。这种态度主要是:“通过把对象所产生的感受与一个人的自我分离而得到 , 是通过把对象放到实用和目的之外而得到 。”可见 , 在审美过程中 , 心理的距离是十分重要的 。现实中 ,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 见到树就想用它来做家具 , 见到瀑布就想用它发电 , 见到美食就吞口水 , 见到美人就想多看几眼 。的确 , 这个世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这些事物除了生活实用之外 , 是否就没有其他意义了呢?我们不妨把上述事物拍成照片 , 就不难发现 , 同样一棵树、一条瀑布 , 同样一餐美食、一个美人 , 在照片中就很美妙(形象与色彩之美) 。因为照片中的事物是“假”的 , 是没有实用价值的 , 所以我们这时才有“闲暇”关注该事物实用之外的东西 , 这一定使我们觉得照片中的物象比实物更加美妙(镜中的事物、水中的倒影也如此) , 这便是直觉的美感经验 。从现实的“真”到照片的“假” , 这之间就是一种“距离” 。艺术家和欣赏者应该善于制造距离 , 把作品中的事物摆到某种距离之外去看 。一条街就是一条街 , 不是通向银行的道路;一棵树就是一棵树 , 不是做家具的材料;瀑布就是瀑布 , 不是用来发电的资源 。在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心目中 , 世界是由形象和色彩组成的 。既然“距离”如此重要 , 它是否越远越好呢?不是的 。“距离说”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 , 距离太远和太近都无法产生审美情感 。单从艺术形式来看 , 虽然“距离”越远可能越美妙 。但是 , 另一方面 , 艺术归根结底源于生活 , 是切身的 , 是要表现情感的 。哪怕是抽象艺术 , 它的源头也是生活的启迪 。所以艺术家和欣赏者对作品内容不能不了解 。如不了解作品内容 , 就得不到共鸣 , 更谈不上欣赏 。绘画大师毕加索的线描人体可谓是这种心理距离“恰到好处”的典范 。本来 , 现实生活中的裸体是最能挑起异性欲望的 , 与实际生活再近不过了 。但毕加索在作品中采用变形、递转、错位和重组等手段 , 把心中的意象单纯用线条表现出来;而“色彩的魔术师”波纳尔在作品《浴女》中 , 把一个仰卧在浴缸中、写实的青年裸女安排在极其抒情又富有韵律的色彩合奏之中 。于是 , 观众的意识被这种美妙和谐的形相与色彩占住 , 便不会去想其他事了 。
关于审美距离和审美距离的例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 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 , 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查看更多关于审美距离的详细内容...
【审美距离的例子.万有引力在情感世界中?】Tags:审美距离审美距离的例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