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距离的例子.万有引力在情感世界中?( 二 )


为让情感之力永存 , 永远维持自己想要的关系 , 而注意情感世界中的万有引力作用 , 学会保持适当时空距离 , 学会思想信息和物质交换的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某日晨 。
Q4:布洛的审美距离说
【布洛】 (Edward Bullongh , 1880—1934)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 。1902年任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 主讲意大利文学 , 兼通包括中文在内的六种语言 。1912年于英国心理学杂志第五卷第二期发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 , 提出“心理距离说” 。布洛受现代社会科学影响 , 接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 , 对以往的心理学作了彻底批判 。他根本否认美的纯粹客观性 , 放弃对美的本质 , 美的客观因素的追究 , 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 , 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 。他认为只有从这种角度去考察美 , 才不会造成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抹杀掉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 , 使人们更加重视美感效应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 然后才从这些心理事实出发 , 考察种族、气候、地理环境、社会教育、宗教等社会方面对心理的影响 , 这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 , 而且对鉴赏力的品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布洛在批判传统美学拘泥于美的客观性的基础上 , 专注于由对艺术品的观赏而生的心理效应——审美意识或态度 , 于是他提出了“心理距离说” 。首先 , 他对传统的“距离”概念加以否定 , 这种概念通常在艺术上指“空间距
离”——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实际空间距离 。而美学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即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 , 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 , 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布洛认为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气质的特征和审美过程中审美意识的主要特征 。他认为这种心理距离又有一种矛盾 , 即“切射又带有距离”的“距离矛盾” 。欣赏者或艺术创造者与作品既要有切射身感而不是冷眼旁观 , 又要带有一定距离 。为了解决“距离的矛盾” , 他提出“差距”和“超距”两个概念 。“差距”是指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太近 , 从主体方面说 , 是欣赏者不能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 艺术品只能引动人的普通的情欲;从客体方面说 , 是因为过分写实 。“超距”是指主客体之间距离太远 , 它给人造成不可能、造作、空洞、荒谬等印象 。“差距”和“超距”都是审美活动中的“失距”现象 。他称这种距离的质变点为“距离极限” 。凡是超出了“距离极限’而进入失距领域的“欣赏活动” , 都不会获得美感 。由于“差距”和“超距”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范围 , 所以应当允许人们在欣赏活动中存在个性差异 , 即“距离的可变性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实质是指出人的审美活动和人的现实活动的本质区别;强调审美活动中的普遍差异性 。为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和非规律性寻找理论根据 。完全排斥对美的本质的追究 , 强调审美活动中主体方面的美感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他将西方主观论美学的各派学说加以重新融合 , 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 有一定借鉴价值 。
Q5:什么是美学上的”审美距离说”
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指出 , 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 , 因而能使它充分显示其本色 。比如在航海业尚不发达的时代乘船遇雾 , 如果不能摆脱现实的利害 , 抛弃患得患失的心理 , 由海雾所造成的景象就会成为我们精神上的负担 , 使我们除了忧虑自身的安危之外 , 再也顾不了别的 。反之 , 我们如将自身的安危置于度外 , 尽情观赏海雾所造成的奇观 , 眼前的奇景便可使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美感体验 。布洛还指出 , 在日常的经验之中 , 事物总是向我们显示其实用的方面 , 我们也不能弃绝自身的欲望 , 以纯然不计利害的眼光来静观事物的客观特性 。透过距离看事物的方式是特殊的观物方式 , 不使事物与我们的需求相钩搭 , 在这种情况下事物才单纯地为我们所观赏 。由于一般人缺乏保持距离的能力 , 极容易达到距离的极限而产生失距的现象 , 所以他们每每不能像艺术家那样 , 不起利害不起意欲 , 但以纯粹无杂的审美眼光来观赏对象 。叔本华指出 , 在审美观照之时 , 人“自失”于对象之中 , “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 , 忘记了他的意志;他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 , 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 , 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知觉这对象的人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 , 所占据 , ……置身于这一直观中的同时也不再是个体的人了 , 因为个体的人已自失于这种直观之中了 。他已经是认识的主体 , 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主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