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陈道明被“毁”,是娱乐圈的悲哀( 二 )



记者:您进组前会不会做些准备工作?
明叔:这是个很幼稚的问题 , 做工作能不准备吗?你采访(之前)不准备?我没这本事 。

记者:请问您在香港有没有买豪宅?
明叔:这个问题有意思吗?是让你问的吗?问别的问题 。

除了说话不留情面 , 陈道明还曾被冠上“戏霸”的恶名 。 一方面是因为他演戏从不按套路出牌 , 兴致来了即兴说台词 , 一个镜头如果拍四五遍 , 陈道明每遍的演法和台词都完全不同 。 这的确令某些演员感到头疼 。

更夸张的是 , 在拍《康熙王朝》一场戏时 , 他没有提前跟对手演员打招呼 , 就直接扇了对方一个耳光 , 据说这个耳光太过响亮 , 以至于不只是对手演员 , 就连导演都被这一巴掌打蒙了 。

事后在一次采访中 , 杨澜问陈道明会不会对那个对手演员感到抱歉 , 陈道明的回答非常微妙 , 他说如果对方很在意 , 那自己要道歉 。 但如果身份调换 , 自己在拍戏时被人扇了一巴掌 , 绝对不会感到惊讶 , 反而会顺着这个巴掌演下去 。

言外之意 , 他不觉得自己的临场发挥有错 , 甚至认为每个演员都应该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 以及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接住戏的基本职业素养 。
另一方面 , 陈道明对剧本内容和现场布景的要求极高 , 拍《庆余年》时就经常给导演提意见 , 边拍戏边改剧本 。

对于自己这种“事儿多”的做法 , 他表现得理直气壮:“如果他不接受 , 那是导演有问题 , 比如说我明明看到清朝没有这种灯 , 我肯定要提 。 按说跟我表演没关系 , 但是不行 , 它影响了我 。 ”

拍《黑洞》时 , 明叔觉得道具组把角色房间弄得太过华丽 , 不契合自己对人物内心的理解 , 就让他们拆了返工 。

与张艺谋合作电影《归来》 , 观众只知道陈道明是男主 , 实际上他默默把编剧、布景的活儿都干了 , 老谋子都管他叫陈监制 。
张艺谋创作团队中的周晓枫在领教过陈道明的严苛标准后 , 如此评价他:“因聪明而有着少年的负气 , 一旦与他的判断背道而驰 , 他便难以被摆弄 , 被迫服从对他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 ”

也许正是基于这份偏执的严谨 , 才让陈道明多年来深陷“戏霸”争议 。
除了“戏霸”称号 , 近年来陈道明还被列入了“演技被高估的演员”名单 , 有网友说他演什么都像气势强硬的大佬 , 相比之下 , 陈国宝能演皇帝也能演农民 , 唐国强能演国士也能演霸主 。

而陈道明无论演《流金岁月》里的叶谨言 , 还是《庆余年》里的庆帝 , 都是成熟稳重、颇有城府的人设 , 角色同质化严重 。 哪怕在《我的前半生》中演一个开餐馆的老板 , 也是一身霸总味儿 , 丝毫不接地气 。



难道陈道明的演技真的被高估了?事实胜于雄辩 。 细翻明叔的作品就会发现 , 《末代皇帝》中 , 他是隐忍懦弱的溥仪;《康熙王朝》中 , 他是运筹帷幄的康熙;《围城》中 , 他是迂腐书生方鸿渐;《一地鸡毛》中 , 他是怂且窝囊的小职员……




如此多变的角色形象 , 已经做到了一人千面 , 观众对明叔戏路不宽的误判 , 主要来源于对他早期作品的不熟悉 , 而明叔又不是劳模型演员 , 产出作品有限 , 观众对比也不够明显 。
但对于每个角色 , 陈道明都付出了全部心血 , 换句话说 , 他不是在演戏 , 而是在体验角色的人生 , 然后把这个角色尽可能完整、立体地展现给观众 。

陈道明总是力争在最小的篇幅里 , 完成最大的信息量 , 他追求在塑造角色时没有废话、没有无用的行为和眼神 。 这也是他经常临场改剧本、改台词的根本原因 。
而所谓的“戏霸” , 会耐心蹲在后辈演员身旁讲戏 , 会用强大的业务能力拉着年轻演员一起进步 。
因此明叔在业内的口碑也是有目共睹 , 当初雷佳音本不愿接《我的前半生》陈俊生一角 , 怕被骂渣男 , 但一听说陈道明觉得这个角色好 , 立马就考虑接了 。


从不介意后辈演技青涩的明叔 , 自然也不会无缘无故对记者开炮 。 他只是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 拒绝回答无聊的问题或八卦 。
只要采访主题是围绕作品 , 他的配合度就很高 , 甚至会主动跟记者攀谈 。

只要谈到拍戏和角色 , 陈道明总会把姿态放得很低 , 曾喊话年轻导演:“有什么戏想着我 , 不贵 , 别怕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