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的传说100字_秦始皇兵马俑的传说( 四 )


兵马俑的历史沿革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 , 大将章邯监工 , 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 , 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 。
秦子婴元年(前206年) , 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难 。据《史记·高祖本纪》 、《汉书·卷一·高帝纪第一上》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 等史籍记载 , 项羽攻入关中后 , 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 , 地面建筑毁于一旦 , 并挖掘了帝陵 , 兵马俑在这场浩劫中也损毁严重 。考古发掘情况表明 , 一号俑坑和二号俑坑有黑色木炭遗迹 , 说明一、二号俑坑的塌陷都是因为被火焚烧后造成的 。
1974年3月 , 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 , 在陵东1.5公里的地方打井时 , 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 , 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 , 兵马俑重见天日 。
1974年7月 , 考古工作者开始对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的秦代兵马俑坑进行发掘工作 。
1987年12月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2009年6月13日 ,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发掘 。第三次发掘出土了陶俑、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各类文物共计310余件(组) , 其中揭露陶马3组12匹 , 陶俑120余件;清理战车2乘、战鼓2处、兵器柲10处、弓弩箭箙12处、漆盾1处 , 另有建筑材料朽迹如木、席、夯窝等痕迹多处 。根据发掘方案的制定 , 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现场采取“保护与发掘同时 , 展出与发掘同步”的模式 , 除常规保护外 , 已经移交实验室10批彩绘陶俑残片及脆弱遗迹模块 , 部分彩绘土样开展了回贴实验 。3年来 , 至少有140万名游客近距离亲眼目睹了兵马俑的发掘 , 感受到了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神秘气息 。
兵马俑的建筑结构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 , 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 , 呈长方形 , 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 , 四面有斜坡门道 。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 , 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 , 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 , 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 。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 , 柱上置横木 , 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 , 棚木上铺一层苇席 , 再覆盖黄土 , 从而构成坑顶 , 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 。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 。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 , 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 , 门道内用夯土填实 , 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
一号坑
一号坑的规模最大 , 呈长方形 , 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 。1978年开放 , 长210米 , 宽62米 , 距原地表深4.5米--6.5米 , 面积14260平方米 。坑内有10道宽2.5米的夯筑隔墙 , 形成南北面阔9间 , 周围绕以回廊的格局 。现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 , 战车8辆 , 陶马32匹 , 各种青铜器近万件 。根据出土兵俑的排列密度估计一号坑共埋葬兵马俑6000余件 。凭栏俯视 , 东端3列步兵俑面向东方 , 每列68尊 , 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分别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 , 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 。好一个2000年前的古代大军阵 , 他们披坚执锐 , 军容严整 , 气势雄伟 , 势不可挡 , 刹那间 , 你会感觉历史距离的消失 , 一种神秘的力量把您带进喊杀震天、战车嘶鸣的古战场 , 真是“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
二号坑
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 , 平面略呈曲尺形 , 1976年发现 , 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 , 是秦俑坑中的精华 , 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 。东西最长处96米 , 南北最宽处84米 , 深约5米 , 面积约6000平方米 , 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组成;第二单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元即俑坑中部车徒结合 , 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 。四个方阵有机组合 , 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 , 进可以攻 , 退可以守 , 严整有序 , 无懈可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