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死即活不经语 非死即活
死了还是活着(死了还是活着没有话说)荆州记忆2020-09-10 23:23
编者按:翁院士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球物理测井等应用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中国,并著有《预测理论基础》一书 。翁先生创办了北京石油工业学院(长江大学的前身),在中国率先开设地球物理勘探课程,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球物理勘探人才 。翁老师的课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有举一反三的效果 。尤其是翁先生淡泊名利,坚持真理,锐意创新 。他的品德和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是第36个教师节,我们从20多年前石油作家王志明对翁院士的采访中,整理出一段关于知识与创新的对话,以表达对翁老的怀念 。
文/王志明
(翁文博老师给学生讲预测)
读书是最低层次的追求,有学问的人是最高层次的 。求知是人生的主要目的之一 。
作者:很多书都说知识就是人
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
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知识的本质呢?
翁:书上说得对 。但在我看来,知识是一种空灵的抽象,它可以储存在物质媒介中,如文字、磁盘、无线电波等 。但它的本质是什么?我个人认为,知识是认知的结果 。其实,谁的观点或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是否考虑过这些问题 。如果把这些问题都考虑进去,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那么对相关的一切都会有更深的看法 。
我对研究生的一个要求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敢于挑毛病,发现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这其实就是创新 。我们的知识远远没有创新 。欧几里得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伟大数学家,
但他就是对非欧几何一无所知 。如果我们和他讨论概率论,他可能会大惊小怪 。爱因斯坦是现代伟大的物理学家,向他解释模糊数学或灰色系统可能不是很容易 。所以我说研究生的主要任务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出来,就是读书、学习、求知 。读书是最低层次的追求,学习别人的知识是更进一步,擅长知识的人是最高层次 。求知是人生的主要目的之一 。
我曾经给研究生出过一个问题:
地球绕太阳转的事实是知识吗?对于回答“是”的人,我失败了 。准确地说,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这是事实;之后,既是事实,又是知识 。比如引力的事实很早就存在了,这种想法也存在了,但是直到牛顿用精确的数学公式表达了万有引力定律才成为科学知识 。如果把不真实的东西说成是知识,那就叫迷信 。所以,科学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现代年轻人对知识有两种态度:
第一,广泛阅读之后,学习一些前人的精华,写书 。有这种态度的人,可以改善工作和教授;
其次,通过广泛阅读,发现前人的一些错误或不足,提出创新的思路,供后人借鉴 。这种态度意义深远,但困难重重 。但是,与其别人创新,不如你创新,让别人学习 。
创新的第一个困难是,过去学到的知识包含了很多将来要纠正的错误 。
错误,你所学到的,可能是创造性的 。
新的障碍 。
(长江大学东校区翁文博先生雕塑)
作者:如何才能实现创新?
老:首先,创新在于理解 。如果我们认为现有的知识是完全正确的,那就没有必要创新,所以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一切,包括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 。可以就集合、公理、关系这三个最基本的数学观点提问 。在更具体的物理世界里,物质、时间、空之间的问题更多,比如时间和空之间有起源和单位 。我们实践的阳历和阴历起源不同,阴历以春节为每年的起源 。
空之间的起源也有不同的理解 。哥白尼提出了“太阳是起源”的学说,这部科学史也说明了创新的艰难 。
1984年,我预测了现在10年的世界石油年产量 。回过头来看,从结果中得到的值接近实际输出 。重点是,我以1918年为时间原点,以11年为时间单位 。这些时间起源和单位与人类石油工业发展的时间和步伐接近 。求知不易,创新更难,这与人们头脑中固化的“排中律”有关 。国外有这样一个童话,讲的是一个仙女下来给病人看病 。她摸着病人高高的鼻子说,这个人不是死了就是活了 。“非死即活”是排中律 。但有句老话叫“死马当活马医”,有着非常深刻的哲学内涵 。
什么是死,什么是生?恐怕在医学界还没有定论 。有些人认为停止呼吸就意味着死亡,但如果及时采取人工呼吸等抢救措施,他们的心脏可能会再次跳动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生与死之间,存在着一种极其复杂的不死不活的状态 。推而广之,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排中律解释不了的,很多都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