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孔融 孔融让梨我不让

孔融让梨我不让(孔融让梨孔融)傅踹踹2021-03-04 14:47:02
我们几乎不谈亲子问题 。
但是这一期的《七霸说》我太担心了 , 忍不住跳出来说点什么 。
【孔融让梨孔融 孔融让梨我不让】你是哥哥/姐姐 , 就不能给哥哥/姐姐让路吗?
这句话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二胎家庭里 , 出现在节日里亲戚的问候里 , 出现在几乎每个孩子的耳朵里 , 是幸福童年的绊脚石 。
上周的“七霸说”把“父母该不该教弟弟妹妹让弟弟妹妹”这个话题抛给了辩手 。刚刚看到这个辩论题目 , 我也下意识的站到了相反的立场 。
毕竟我也有“让”的苦衷 , 没事就放弃心爱的东西 。现在是时候选择教育我的孩子了 。当然 , 我得喊“不” 。
经过仔细考虑 , 我发现了这个辩论中的一个小bug 。
01.
辩论赛作文从哥哥孔融把大梨送给弟弟 , 被父亲表扬开始 。让孔融梨成为中国千百年的德育佳话 , 大家都会耳熟能详 。
近年来 , 关于二胎与兄弟姐妹关系的纠纷屡见不鲜 。之前“孔融让我不让梨” , 之后“生二胎需要征得哥哥/姐姐同意吗?”如何解决是非问题 , 没有定论 。
我们常说 , 私人问题要在私人领域解决 , 否则就是无效讨论 。
在这场辩论中 , 黄志忠用一句话破解了节目组的谨慎——“是不是应该教年长的让年轻的 , 但没说年轻的不应该让年长的” 。
孩子小的时候 , 彬彬有礼 , 关爱弱者 , 没有错 。
然而 , 在大多数家庭中 , 谦逊的话题总是伴随着争吵 。想象一下 , 你带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 看到两个孩子在为一块蛋糕争吵 。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让大的做小的” , 比试图理顺噪音来源 , 试图做一个公正的裁判 , 引导孩子们和平相处 , 要容易得多 。
“懒政”的结局很可能是陌生的感情 。大人担心 , 小孩也担心 。
谦让对孩子是有害的 , 说到谦让 , 道德绑架就更病态了 。
02.
这种现象不仅在辩论中提到的二胎家庭中普遍存在 ,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也很普遍 。
父母以谦卑的名义忽视或扭曲孩子的意愿 。
前几年有一个关于熊海子破手书 , 撕心爱的书的话题 。父母往往把谦虚、冷漠当成家庭教育的标志 , 而孩子却对“不被重视”印象深刻 , 甚至错误地把包容别人当成正确的事情 。
《少年说》节目里有一段话 , 一个女生抱怨 , 每次姐姐做错事都提前抱怨 , 爸爸不管什么原因都直接教训她 。但父亲用孔融反驳梨的故事 , 指责姐姐不够懂事 。
陈明安慰姑娘:“孔融让梨的前提是 , 梨先交给姑娘 。”
教育谦让没有错 , 女生也在亲力亲为 , 但我们不难发现 , 她对“每次”和“总是”的强调 , 将问题的根源直接指向了家长的态度 。
把“永远让”当成大孩子的义务 , 贴上懂事的标签——这是父母的胁迫和绑架 , 不是教育 。
发生冲突的时候 , 不管是弟弟妹妹抢玩具 , 还是邻居家的孩子把高中生的手弄断 , 似乎总有一方会向另一方让步 , 而向弱者让步的往往是强者 。
乍一看 , 表面的道理真的那么简单?
不一定 。太多的家长在教育上像提线木偶一样反对自己的孩子 , 以为自己可以掌控大局 , 但正是这种居高临下的懒惰造成了更多的教育问题 。
刘清说:孩子需要引导和启发 , 也就是广义的教育 。
家长可以引导正在走三观的孩子学会分享 , 但前提必须建立在理解和自愿的基础上 。告诉他这不是剥夺而是分享 , 你是被尊重的 , 你可以尊重别人 。
教育的基本态度是博学、全面、温和 。
03.
而不是在这一期的《七帕说》中谈论谦逊 , 而是指出了一个长期存在的教育盲点:父母自以为是 , 无视孩子的想法和愿望 。
我们这一代人是听了孔融的琴梨的故事才勉强长大的 。如果不能及时自省 , 把这套鸭馅原封不动地交给下一代 , 显然也会造成同样的困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