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注释人教版图片?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注释?( 五 )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 , 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一连串铺叙 , 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 , 清逸超群的美德 , 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 , 作了有力的渲染 。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 , 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 , 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 , 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 , 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 , 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他为官正直 , 数洗冤狱 , 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 , 著书明道 , 洁身自爱 , 颐养天年 , 便是身体力行 , 澹泊明志的体现 。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
接下来 , 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 ,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 花之富贵者也;莲 , 花之君子者也 。”本来 , 花是不具备人格的 , 但在作者眼里 , 莲花近于菊 , 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 , 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 , 以富贵媚人 。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 , 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 , 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另外 , 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 , 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 。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 , 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 , 俱坐于莲台之上 。”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 , 清香蝶不偷 。一般清意味 , 不上美人头 。”与这篇小品参照 , 情趣相得益彰 。
最后 , 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 ,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 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 , 有德者寡 , 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 , 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 , 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 , 让花的特性喻人 , 虽平淡 , 但比喻帖切 , 然后借花喻人 , 将陶渊明的避世 , 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 , 但意味深长 , 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 。这里 , 周敦颐是高傲的 , 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 , 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他感叹 , 是因为世风日下 , 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 , 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 , 对高尚情操的崇奉 , 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
创作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 。先生四十七 , 正月七日 , 行县至于都 , 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 , 并有诗刻石 。五月 , 作《爱莲说》 , 沈希颜书 , 五抟篆额 。钱拓上石 , 即十五日事也 。”先生四十七 , 即嘉祐八年(1063) 。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 , 云:“爱莲书院在城北 , 其地原为督学试院 , 有周茂叔莲池遗迹 。”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 , 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 , 已建莲池 , 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
;
Q5:爱莲说原文及注释
1、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 ,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 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 ,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 花之富贵者也;莲 , 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 ,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 ,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 宜乎众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