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有效手段)( 二 )


可以说,紊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紊乱之后,通过一些方式来平衡自己的认知,从而消除焦虑和紧张 。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费斯汀格认为,大多数时候,认知失调的发生是伴随着某种行为的出现,也就是当我们经历焦虑时,该行为通常会发生 。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消除这种焦虑,这也涉及到本文开头提到的“自欺欺人” 。

可以说,我们几乎所有的成败经历都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包括社会比较和社会比较 。
成功使人体验到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而失败则使人产生认知失调,因为此时我们行为的消极结果与我们对自己的积极认知不符,这也是认知失调的一大来源 。
失败后,我们的身心会有挫败感 。如果任其发展,我们可能会变得抑郁 。这个时候,我们会有意无意地选择性忽略可能伤害自己的负面因素,以此来关注正面因素 。
成败归因在生活中,最常用的自欺手段是属性,也就是对一个事件起因的判断 。

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对成败的归因通常包括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 。
如果把失败归咎于能力不足,那么我们就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情绪 。对于每个人来说,承认自己能力不足其实就像承认自己天生不如别人,所以无力感会油然而生,甚至会怀疑和否定自己 。
如果我们把失败归因于努力,我们通常会感觉更好,就像一些学生在考试失败后自我安慰,以不努力为自己学习能力不足开脱 。
其实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现象 。我们自然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别人 。所以,在归因的因素中,“努力不够”和“运气不好”成了我们为自己开脱的最好借口 。
【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有效手段)】
此外,我们会用自私的偏见来欺骗自己 。
自我服务偏见强调人们总是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和他人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将自己的失败和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 。
一般来说,当我们成功的时候,一定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强,努力 。别人成功的时候,大多靠运气;当你失败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倒霉;别人失败的时候,是对方能力不足 。
顾名思义,这种社会认知其实是一种偏差 。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我们的自我价值,而不是做出客观的解释 。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有类似的习惯 。

当成功或失败发生时,我们的大脑往往在进行任何深入分析之前,就用自我服务的方法来保护自己,攻击他人,从而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说自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对我们适应社会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总是消极的 。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失败,所以自欺欺人是普遍存在的 。然而,在我们知道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其消极的一面 。
总是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界因素,我们可能会变得自大、傲慢、愚蠢,因为一旦遭遇挫败,我们的大脑就会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我很有能力,这种情况一定是不可控的外力造成的 。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会反思自己,改正自己的错误,不知道自己缺点的人也就失去了自强的资格 。
那些沉迷于以自己为荣而否定他人的人更危险 。他们把所有的成功都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看不到事情的偶然性,认为所有的成就都来自于自己,这显然是不真实的,也是极端的 。
他们无法体会别人成功的快乐,无法和别人分享成功的快乐,总是对别人产生病态的嫉妒,这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思想境界都是一种毒害 。
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过度保护其实也是自私的 。如果任由这种心态发展下去,很可能会被群体孤立 。
自欺欺人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也有弊,但很有必要 。
对我们来说,知道它积极的一面显然更重要 。如果我们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立足,保持良好的心态,那么自欺欺人永远是我们适应社会的利器,简单却实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