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档33年,《黛玉走四方》全场大合唱 黛玉走四方

黛玉行走四方(搭档33年,黛玉合唱团行走四方)
童佑威马书春
马书春是天津茶馆老一辈的知名相声演员 。他在舞台上有个绰号叫“蜡笔肖鑫” 。他向早年于先生冠军于宝林先生学习,并得到他的言传身教 。之后与童佑威长期合作,编曲改编了数十首传统相声,创作并表演了多首新相声 。童妈的回归小品《黛玉走四方》每次都赢得全场大合唱,效果非常火爆 。
马书春出生于1954年 。小时候住在丁字沽工人新村 。工人新村设施齐全,有照相馆、早餐部、杂货店、邮局、新华书店、澡堂,还有一个能容纳200人的小剧场 。天津各级文艺团体轮流来演出 。这个小剧场就是马树春“开悟”的地方 。
马树春爱听余的新书《天目山的战斗》 。书中的“书胆”叫马顺儿,原型是马树春的父亲马顺兴 。当初,马树春的父亲跟余说了三天 。根据这些材料,于先生增加了卖英雄谱的内容和技巧,创作了一部历时三个月的评书 。
马树春
除了在小剧场听曲艺,马书春还在家听广播,听写相声、评书、快板的台词 。小学的时候,第一次演出是天津快板的《三个美国人》,是三个小同学表演的,马书春排练的 。这些台词是从收音机里记下来的 。
上世纪70年代,马树春参军,加入北京铁道兵后勤部宣传队 。《天津唱法》《解放军文艺》新台词一出,他就自学起来了 。其中有一段常桂田先生的相声《小号声》,马树春模仿得惟妙惟肖 。
1984年,马树春转业后被调到北辰区文化馆,成为一名群众干部 。看到他只能靠这个吃饭,他的父亲带他去见林宝先生 。这时,马树春才知道,父亲和于宝林早就认识了 。见到于先生后,马树春说了一句“报名字”,于先生把手放在马树春的胸前,让他长长地吸了一口气,说孩子嘴巴干净,他还活着 。马树春答:“我一口气不就死了吗?”于先生被逗乐了 。
马树春
于宝林收马树春为徒 。后来马树春在相声族谱上看到师父给他写的是“1980年天津学徒” 。一问才知道,1980年,马树春的父亲去于宝林,说儿子说相声,想让于先生收下 。于宝林当时同意了 。
1986年,天津河东曲辉,于宝林表演《卖布头》,32岁的马树春为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丈量人生 。当时河东礼堂坐满了1000多人,罗玉生在下,于宝林和马树春在下 。演出结束后,他们回到后台,韩国实验剧团的团长来到于宝林,说是个好徒弟 。
从此,马树春不再逗了,因为他觉得笑比逗更难,更享受 。于宝林对马树春要求很严格,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从心里传下来的 。演出中,当马树春对该段不熟悉,说话不多时,于宝林批评他:“你没什么可说的 。你想要什么?”“再强调”也不行,比如:“你看过电影吗?”“是的 。”我做不到 。我不得不说“我见过” 。比如那句搞笑的话:“相声是要学习和调侃的 。”脱脱也说:“这是个笑话 。”这是干什么用的?这就是相声里的“三分调侃,七分加油” 。
童佑威马书春
支持于宝林大师两年后,1986年,群众艺术馆老师宋勇创作了相声《懒人变富》,找到马树春,希望他能支持当时在《家庭报》工作的童佑威 。那时候,童佑威虽然只是个相声爱好者,但水平不低 。无论相声、小品还是天津快板,他都有些优势 。马树春问师父可不可以,于宝林一听就答应了 。2000年,童佑威也拜在波林先生之下 。
马书纯与童佑威合作33年,发展出一套“快乐相声” 。但是他们两个有一次差点有个洞 。那次演出,童佑威坚持“福寿全”,马树春却不这么认为,因为现在的观众不适合 。童佑威依然坚持 。马树春说:“你不是看不起吗?”你没听我说吗?今天,我不会让你有任何负担!上台后,他的台词都没问题,就是节奏不对,结果“浑”了 。
回到家里,马树春准备“折曲”,第二天就和童佑威告别了 。第二天,童佑威把一封信交给了马树春 。马书春打开来写了三页,大意是两人相识并取得成果不容易,就成了藤蔓 。希望我们能继续合作 。马树春很感动,对童佑威说:“我这辈子都跟着你 。”后来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向马叔纯求职,马叔纯说:“我和我哥哥童是一生的承诺 。”
童佑威马书春
童妈和马
马树春当徒弟时,马李三先生为他题写了“师生恋”的题词;童佑威当老师时,马题词“艺无止境” 。童佑威特别喜欢马李三先生的《十点开始》,马大师亲自告诉他如何刻画这个人物 。后来,童佑威马树春的代表作《梦系列》有了“十点开始”的灵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