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成年叫什么 古代女子成年几岁( 二 )


孔颖达解释说:“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原来是指体格还不够强壮 。在实行加冠礼的时候,男子还要把头发盘起来,做成发髻,因为要戴帽子,由此又产生一个现象:“结发” 。当然,“结发”还有指结婚或者妻子的意思 。
2、“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的长针 。从周代起,满15岁,古代女子就被看作成人,如果已经许嫁,便可梳成人的发髻了,这时就需要使用发笄 。古时称女子成年为“及笄”就是这个意思 。
古代举行成人礼的流程:
1、迎宾:
主人立于东等候宾客,有司托盘奉冠按方位立于西;冠者沐浴后,更换中衣,安坐于东房等候
2、就位:
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正宾落坐于正宾位,主人于宾客落坐后就坐于主人位 。
主人起身,简单致辞,今天,拙子某某行成人冠礼,感谢各位的光临,下面,拙子某某成人冠礼正式开始 。
3、冠者就位:
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冠者穿中衣走出来,向参礼者行揖礼 。然后面向西正坐在冠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 。
4、加冠:
冠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幞头或小巾,正宾接过,走到冠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然后跪下为冠者戴上巾,然后起身,回到原位 。赞者过来为冠者整理好幞头或巾 。
冠者起身,宾向冠者作揖 。冠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幞头或小巾相配套的圆领汉服或深衣 。
5、拜礼:
冠者出房后,向参礼者展示 。然后连续行三次正规拜礼,第一次向父母,第二次向主宾,第三次向天地 。
Q4:古代女子成年叫什么女子成年叫及笄 。
及笄,汉语词语 。亦作“既笄” 。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
出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 。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笄,发簪 。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
扩展资料:
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 。俗称“上头”、“上头礼” 。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
古语年龄段称呼: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 。《礼记·内则》“拂髻,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又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 。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 。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及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笄礼
Q5:古代女子有成年一说吗?古代女孩子成年叫及笄 。在古代女子凡是满15岁之后便为及笄,也叫女孩子的成年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也意味着女子到了婚配的年纪 。
自周代起就有规定,女子在大婚之日要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 。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具体其实也跟出嫁的年纪有关 。
春秋时代的越国,实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方针,为的就是繁衍人口,但这一规定令当时父母很难接受 。如果女儿到了17岁,父母还不把她嫁出去,政府就要强行把她许配给别人 。这样有些父母也就看开了,与其等到被人婚配,不如自己给女儿找合适的人出嫁 。
【古代女子成年叫什么 古代女子成年几岁】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 。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后来人们将女子成年的年纪定的晚了一些,也是根据人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定,对女子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