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一次性筷子利润 一次性筷子利润分析

【创业概述】生活的压力激发了她的创业激情,小竹筷撑开了她的致富伞 。从对竹筷加工一无所知,到成为当地有名的竹筷老板 。以小本经营起家的胡平创业故事,值得创业者借鉴 。
胡是象山县丹溪街道小河头村的一个普通妇女 。2008年7月,胡接受了腿部静脉曲张手术 。这个家庭已经不是第一次花费大笔医疗费用了 。就在几个月前,她在工地上班的丈夫因为一次事故导致脑部受伤,一直在家休养 。虽然胡的手术进展非常顺利,但手术后,她无法承受针织厂的高强度工作,所以她不得不辞去工作,留在家里陪丈夫 。
今年,小儿子上了高二,大女儿收到了厦大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然而,家里的存折总共只有3000元,胡感到了生活的压力 。夫妻俩都下岗了,没了收入 。一双儿女读书需要钱 。胡意识到他必须做点什么 。只有在家创业,他才能改变现状,走出困境 。
胡平小竹筷厂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外出就餐时,胡注意到了一个经常被大家忽略的东西——一次性竹筷 。她意识到,随着大街小巷快餐店、饭馆的开设,一次性竹筷作为一种必须的消耗品,市场需求巨大,但其原料简单,技术含量低,不适合她在家里开小作坊 。胡通过四处打听了解到了一些情况 。象山县市场的一次性竹筷大部分来自宁海,也有一部分是从福建运来的 。象山没有竹筷加工企业 。她还了解到,在西周的时候,有一个作坊,曾经加工过竹筷,留下一整套机器低价出售 。
胡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亲戚朋友也借钱给她 。手头有了十几万的钱,她立马在自家院子里的空地上盖起了两间房子,买下了西周竹筷作坊的闲置设备 。2008年12月,蔡平竹筷加工厂开始运营 。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 。曾经在针织厂工作的胡,对竹筷的加工生产完全是门外汉 。于是,她两次拜访西周时期卖她器械的竹筷作坊老板,虚心向他求教 。回到家,她让儿子从网上找相关资料,仔细揣摩 。最后,胡看到没有成型的竹条原料被一根根送入机器,符合规格的竹筷在另一头顺利出来,非常激动 。
作为当地唯一一家在县城市场生产竹筷的企业,相比其他地方的同类厂家,具有运输成本低的优势 。胡的营销策略是薄利多销 。她骑着一辆旧摩托车去快餐店和批发店一个个洽谈订单 。就在她满心欢喜为加工厂打开销路的时候,机器设备坏了 。因为购买的是低价的旧设备,没有说明书,也没有本地人会修 。与此同时,客户正在等待交货,所以胡和她的丈夫只能硬着头皮自己走了 。他们试了东试西试,但机器就是不能正常工作 。两个人极度焦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机器 。一天晚上,当胡躺在床上时,他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立刻叫醒了丈夫 。夫妻俩半夜起床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机器的症结所在 。
机器虽然修好了,但都是老设备,在市场上已经淘汰很久了 。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故障,效率低下,更换新机势在必行 。因为象山及周边地区竹子加工厂少,竹丝原料需要从安吉采购,下车就要4万元 。再加上每月贷款利息的固定支出,加工厂资金周转紧张 。正在这时,街道妇联传来了“妇女创业担保贷款”的好消息 。胡兴平马上找到另外两个正在创业的姐妹,一起申请 。在妇联的支持下,胡很快获得了6万元的贷款资金,到2010年,她的贷款额增加到了10万元 。
妇女创业担保信贷犹如一场“及时雨”,成功解决了加工厂的资金周转问题 。胡拿到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新设备,买了磨刀机和包装机 。新设备投产后,竹筷产量从5万双增加到10万双 。同时,胡扩大经营范围,新增一次性餐盒、一次性水杯等相关产品的批发分销业务 。加工厂年产值一下子从50万元左右跃升到80多万元 。
“没想到你的竹筷加工厂不仅办起来了,而且生意兴隆 。”一位多年从事杂货批发的店主向胡竖起了大拇指 。在胡之前,当地有几家类似的加工厂和作坊,但都在几个月后关闭了 。竹筷加工利润低 。一旦产品质量不过关,销量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自然也撑不了多久 。虽然胡文化水平不高,但她深深懂得“质量第一”的管理原则 。为了提高竹筷子的质量,她和她的工人们一根一根地挑选筷子,所有有裂纹和有缺陷的产品都被剔除 。虽然费时费力,却赢得了“蔡平竹筷加工厂”的美誉 。宁海梅林的一个客户听说胡的竹筷质量很好,一次去象山买了近5万双 。
在致富的同时,胡还不忘带动周围的妇女和姐妹就业 。在“蔡平竹筷加工厂”,6名工人全部是农村“4050”妇女 。他们在家无所事事 。进入加工厂后,他们不仅每月有1000多元的固定收入,而且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