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六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从军行其六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文章插图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从军行其六,以及从军行其六王昌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 古诗《从军行》
  • 王昌龄从军行其六翻译
  • 从军行七首(其一、其三、其六、其七)
  • 从军行古诗 从军行古诗分别是什么
  • 从军行七首(其一、其三、其六、其七)从军行1~7首
  • 从军行七首
Q1:古诗《从军行》从军行二首
唐 李白
其一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
译文:从军到过玉门关,逐虏上过金微山 。笛声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环像明月一样圆 。瀚海之上战鼓咚咚,杀气直冲云霄 。愿斩敌阵单于之首,长驱直下铁门关,永息战尘 。
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
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
扩展资料: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
诗作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虽战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从军行
Q2:王昌龄从军行其六翻译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
Q3:从军行七首(其一、其三、其六、其七)从军行七首(其一、其三、其六、其七)
其一
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
其三
【原文】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
其六
【原文】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
其七
【原文】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
从军行七首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
白话释义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
白话释义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
白话释义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白话释义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