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是什么(软件界面设计)


一、释义隐喻
隐喻,英语(隐喻)是一个古老的词,在希腊语中是“转化”的意思 。
希腊语词源“meta”(介于)和“phero”(with)的意思是“将意义从一个事物转移到另一个事物” 。隐喻的现代定义更加深刻,从一种修辞手段变成了一种认知工具 。
20世纪7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做了如下定义:隐喻本质上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隐喻是借助我们过去熟悉的事物来认识和理解我们所面临的全新事物的过程或手段 。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隐喻是一种简化认知的手段,至少涉及三个对象:
第一,全新的或不熟悉的事物,即所要认知的本体 。第二,熟悉的或经历过的事物,即已经认知的喻体 。第三,参与这一过程的主体,即观察者本身 。
二、界面中的隐喻与非隐喻
界面隐喻非常普遍,对它的研究也很多,而界面上的非隐喻却很少被提及 。但是,无论是比喻还是非比喻,在使用之前都要了解其区别和特点 。
在用户界面的设计中,有学者提出了隐喻的概念:用一个非计算机领域熟悉的术语或概念来描述用户界面中的计算机功能和对象 。目前,许多软件产品在其界面设计中大量使用隐喻,这被称为界面隐喻 。
非隐喻是隐喻的补充,可以定义为:直接描述用户界面中的计算机功能和对象或者不描述用户界面中的计算机功能和对象,将前者称为“明喻”,将后者称为“零隐喻” 。
图1:从左到右分别说明了明喻、零隐喻和界面隐喻的区别:
黑色方框表示界面边界,明喻即用清晰的文字描述点击后会触发系统的“返回”功能;零喻则没有任何描述或提示,只能让用户摸索其中可能存在的功能(点击界面返回);隐喻则利用向左的箭头和按钮间接地描述其“返回”功能,用户需要片刻时间来理解图形的含义 。作为界面设计的一种手段,隐喻和非隐喻各有利弊 。从认知难度来看,明喻最容易被识别,其次是隐喻,零隐喻最难被识别 。但从占用接口空的角度来看,零隐喻占用最少,其次是比喻,明喻占用最多空 。
在我们常见的APP界面中,单独使用非隐喻的并不多见,更多的是非隐喻和隐喻的结合 。比如苹果iOS9系统的来电界面,首先用“滑动接听”这个词来明喻功能,然后用图形元素将“滑动”的操作比喻到右边,这就是典型的明喻-暗喻组合 。
再比如,在网易云音乐的播放界面,用户第一次打开时,会出现“点击屏幕显示歌词”的提示 。当用户再次打开时,不会有任何提示和描述,用户只能凭记忆或习惯到达歌词界面,是明喻和零隐喻的结合 。
图1:隐喻和非隐喻
三、隐喻与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反映客观事物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要理清隐喻的认知过程,首先要区分隐喻中的客观事物 。
上面提到的隐喻至少涉及三个对象:本体、载体和观察者 。
在观察车辆的过程中,观察者需要了解的不是车辆本身,而是车辆所隐含的信息,以便了解本体 。因此,车辆所隐含的信息可以视为隐藏对象 。
可以得出结论,本体、载体、信息是整个认知过程的客观对象 。客观事物与人的关系的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过程 。
3.1 初认过程和再认过程
当观察者遇到不熟悉的隐喻时,观察者的认知过程如图2所示:
首先,观察者观察或发现喻体,这是构成整个事件的第一步;然后,观察者感知喻体所隐含的信息;再然后,理解信息;最后,根据理解的信息达成对本体的认知 。这个过程可以称为“初始识别过程”,但实际上,在APP普及的今天,大部分界面隐喻已经被广大群众熟知 。所以会有另一个认知过程,如图3 。当观察者再次观察车辆时,车辆会触发观察者的记忆,让观察者直接识别本体 。这个过程可以称为“识别过程” 。
比如图1-右,描绘了APP中的后退按钮,本体是系统的“后退”功能,车辆是“左箭头”图案,信息是“后退、后退、后退”等含义 。
当用户第一次发现这个按钮时,会观察到一个向左的图形,并在其中感受到“左”的含义,进而明白“左”的真正含义是“归”,最终实现本体的认知,这个按钮具有归的功能 。
当这条用户线形成记忆后,如果再找到这个按钮,它会立即实现其返回功能,无需重新理解 。在该示例中,用户分别经历了初始识别过程和识别过程 。
图2:初始识别过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