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是什么意思(甭管是什么意思)( 三 )
这篇文章现在并入了讲座单元 , 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作为演讲的一个特点来使用 。当然 , 作为一篇高议论文 , 议论文的要素或多或少都是可以涉及的 。
问:108-110页《一滴水过丽江》是否可以说采用了拟人或模仿事物的方法?
答:严格来说 , 穿过丽江的一滴水 , 既不是拟人 , 也不是模仿 。因为拟人和仿拟都是修辞格 , 修辞格一般都是针对局部的句子 , 不分析文本的立意和写法 。就像我们从小看的童话故事一样 , 童话故事里的动物、植物、无生命的食物都能张嘴说话 , 我们不会说它用了拟人化 。
如果一定要说《一滴水路过丽江》的写作特点 , 我们认为应该是一种虚拟的视角 , 一种外化、对象化的视角 。文章的叙述者和抒情主人公的身份不再是作者本人 , 而是其他人或外部事物 。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第一节其实是一个虚拟的视角 , 类似于这个 。
问:第119页《那么你就可以提高自己》中的“强”字应该读作秦还是秦?
答:应该读秦 , 但也可以读秦 。汉代儒生郑玄在《礼记》中评论这句话说:“自强不息 , 读书不厌 。”按照郑玄的说法 , 这里的“强”是“努力、勤奋”的意思 , 对应的读音应该是秦;;也有人理解为“劝诫、鼓励” , 也有道理 , 对应的读音还是秦 。
但读秦也能说得通 , 解释“使强” 。唐代学者陆德明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对“强”字作了反切注音:“正相反 。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现代汉语普通话对应“七丈饭”的读音是秦 , “七两饭”的读音是秦 。也就是说 , 卢德铭认为这里的两种阅读都可以说得通 。
问:119页《虽有好菜》中“教与学”的“教”应该读jio还是jio?
答:你应该读jio而不是jio 。本文中“教与学并重”的“教”是由上面的“教而后知难”衍生而来 , 其读音应该是一样的 。而“教”就是“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 , 所以要读jio;读书jio是一个更优越、更宽泛的“教书育人”的概念 。关于现代教育的理念 , “教(jio)与学(jio)是互利的” , 有一些区别:前者强调师生双向互动 , “教”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不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 , “学”是指学生的学习(不限于学习知识和技能) , 都是广义的、上位的 。后者是指教师通过教别人和自己学习来成长 。“教”和“学”都是针对教师本身 , 侧重于“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这种具体的、从属的行为 , 所以“教”要读jio 。
问:121页“人不学 , 不知”应该是《礼记二》后第五题中的“人不学 , 不知意”吗?
答:《礼记》原文是“人不学 , 其不知” 。为了押韵 , 后人编《三字经》时改为“人不学 , 不知意” 。《三字经》作为一部蒙古学经典著作 , 为人们所熟知 , 而《礼记》原著却是陌生的 。当然 , 这里的“不知道”一词是指“不明白天地之道 , 不明白世界之理” , 与现代汉语中的“不知道”一词有很大区别 。
问:《礼记》第二册课后补编一第121页“使子贡问之” , 还有一些版本是“使鲁兹问之” , 哪个是正确的?
答:“让子贡去问吧”是比较靠谱的版本 。《礼记》有多种版本 。在现今能见到的各种版本中 , 有《子贡》和两个版本 , 其中《子贡》版本较为可靠(如唐代《石经》、宋代国子监版、蜀版等 。).此外 , 这个故事还见于《论衡》、《新序》、《文选注》、铁、、兰、《孔子家语》等书 , 均可作为旁证 。所以自清代以来 , 学者普遍认为应该是“问子贡” 。古诗词有不同版本很正常 。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参考陈恒书《论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不同版本》(中学语文教学 , 2020年第1期) 。
问:在第122页的《马硕》中,“虽然一马当先”和“虽然一马当先”这两个词应该翻译成“虽然”还是“即使”?
答:应该翻译成“虽然” 。“即使”是让步假设 , “即使有名马”相当于承认没有名马 , “即使有千里能力”相当于承认没有千里能力 。那么有没有“名马”呢?当然有 。有“千里之力”吗?当然有 。所以这两个“虽然”都不应该翻译成“虽然”而不是“即使” 。
推荐阅读
- 静是什么意思(静字高人解字)
- 爱心是什么是什么(爱心是一个还是一颗)
- 莫是什么意思(聊天发莫是什么意思)
- 18年是什么年(2018年狗宝宝几月出生最好命)
- 投是什么意思(仍是什么意思)
- 业务是什么意思(业务受理是什么意思)
- 的前一句是什么(雪中送炭才是真上一句)
- 18是什么意思(数字18的寓意和象征)
- 爱的是什么意思(爱的定义和理解)
- 状是什么意思(装纸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