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什么意思(三伏之天是什么意思)

所谓“冬三夏三” , 是指一年中最冷、最热的时期 。
说到三伏 , 那么 , “伏”是什么呢?
自古以来 , “五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体现了天地万物相生相克的哲学理论 。古人根据“五行”对世间万物进行分类 , 即火、土、金、水、木 。四季也融入“五行”大道 , 对应春木、夏火、秋金、冬水 。
按照“五行”循环相生的理论 , 夏火和秋天之间显然缺少一个媒介 。火能征服金 , 秋从何而来?四季很难平稳变化 。所以五行学家在夏秋中间加上了带有“土”属性的长夏 。四季的循环就变成了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 。从此 , 自然法则与五行巧妙结合 。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三伏之天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个“长夏”就是人们所说的“三伏” 。
“三伏”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 《史记》中记载“秦德公二年初降” 。这里的“第一伏”不同于我们现在理解的“第一伏” , 即第一伏 , 是第一次提出“伏”的概念 。
古代有学者对此作过解释 , 孟康说:“六月初也...到目前为止一直在那里 。”此外 , 《史记·张守节正义》中也有记载:“秦德公从六月三伏节起行 , 故云初落 。”
此外 , 关于“v”的含义还有两种解释:
第一 , 结合上面提到的“五行”概念 , 张守节说:“金气库落之日也” 。秋金因为夏火出不来了 , 需要在土里潜伏一段时间 。
其次 , 在古代人看来 , 天气太热 , 容易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有毒有害气体 。这时候容易清静不动 , 就要“躲避仲夏” 。
那么 , 中国这个“三伏”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三伏”和“三九”都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自然规律 , 它们日期的计算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有关 。“三伏”的计算相对复杂的是 , “三九”的计算要简单得多 。每年的冬至都是九寒的开始 。从这天起 , 算九天为一个单位 。算九个单位 , 一共9981天 , 就是春回大地的时间 。
对此 , 老北京还衍生出:从冬至开始 , 每天绘制“99-99消寒图”的习俗 。
但是 , 要计算“三伏”的时间 , 首先得知道天干地支的历法方法 。类似于支的年表 , 在中国古代农历中 , 十支(甲、乙、丙、戊、癸)和十二支(子丑寅、酉亥)排列组合 , 得到60个单位 。其中 , 每个单元对应一天 , 按顺序循环记录 , 如甲子日、乙丑日等 。
其中 , 它有自己的规律 , 比如干旱的天气会每十天循环一次 。比如2019年7月8日是第五天 , 7月18日是第五天 , 7月28日是第三天 。
了解了这些规律之后 , “三伏”的计算就会简单很多 。
比如五行学说“立秋 , 火为代 , 所以会落在庚日”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秋的第一天 , 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仲秋的第一天 , 末秋的第一天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因为“入伏”的时间不是恒定的 , “三伏”的持续时间从30天到40天不等 , 比如今年的“三伏”就是40天 。
面对烈日炎炎的三伏天 , 现代人一边看空一边觉得冰箱里热 。那么 , 中国古代先民是如何度过这个难熬的夏天的呢?
古人虽然对“三伏”不甚了解 ,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躲起来避暑” 。每年“三伏”来临 , 他们总会自发举行一些消夏活动 , 逐渐形成一个风俗节日——“伏日” 。当时人们对“福日”的重视程度超过春节 , 经过几千年的沉淀 , 衍生出独特的“福日”文化 。
在秦德公时期 , 不仅创造了“三伏”的概念 , 而且在伏日举行祭祀活动 。汉代郊祀书有记载:“秦德公.....用了三百元作赋字 。”祭祀用的牛、羊、猪有300只 , 皇帝用隆重的仪式表明了对祭祀的重视 。
当然 , 普通人不会这么巨大 。但是 , 简易版的祭祀还是会举行 。他们大多会选择用狗在城四门口祭祀土地神 。之所以祭祀狗 , 是因为大家都认为热毒邪气会伤人 , 而狗是最阳光的东西 , 所以想借助狗的阳来驱除热毒 , 保护人畜健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