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有关魏征的小故事有哪些?


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有关魏征的小故事有哪些?

文章插图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魏征的故事,以及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 魏征斩龙的故事,要详细的
  • 魏征的故事
  • 魏征的故事
  • 有关魏征的小故事有哪些?
  • 魏征的事迹
  •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有哪些?
Q1:魏征斩龙的故事,要详细的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王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为了赌胜,胡乱施放雨水,犯了天条,玉帝要将他斩首,派魏徵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 。老龙于前一天恳求李世民为他说情,李世民满口答应 。第二天,李世民宣魏徵入朝,并把魏徵留下来,同他下围棋 。
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梦中灵魂出窍斩了老龙 。老龙阴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天天到宫里来捣乱,闹得李世民六神不安 。魏徵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在前门闹了 。
可没过几天,那老龙又在宫殿后门来找李世民算帐,魏徵于是抱剑为李世民守后门,这样老龙才再也不敢来闹了 。李世民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秦琼、尉迟恭两人之像贴在宫前门口,画了魏徵画像贴于后门,结果照样管用 。
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尉迟恭与魏徵便成了门神,双门左右贴秦琼和尉迟恭,单门贴魏徵 。
拓展资料:

魏征的故事
魏征,是我国唐朝时候非常有名的人,他在为臣之道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政治的稳定也是一个定心丸,他的种种伟大事迹不仅在当时敲着重要的警钟,促进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且对现代的作用也是影响深远,所以魏征的故事震撼古今 。
魏征只要是自己觉得的可行的想法,就一定是冒死去说,从不在背后去讨论,这是他非常值得人尊敬的一点 。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找来长孙无忌问话,说每次魏征给他提意见的时候,只要哪次没有接受,魏征便是不答应不罢休,非要李世民去答应他,问长孙无忌这是什么原因 。
当时魏征也在一边,然而还没等长孙无忌回答,魏征就开始说如果皇帝做事不对,我肯定要说真话,如果皇帝不愿意听我的话,岂不是违背了我当初要说真话的誓言了吗?
当时唐太宗说可以私下说,这个时候魏征又跳出来说如果私下说,那就是私下一套,就是欺骗人了,欺骗人的事情我不做,这是小人行为 。魏征就这么露骨的表达着他自己的观点,着实让人佩服 。
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他认为不能朝令夕改,在政事上,他觉得兵不在多而在精,不能为了战况就私下去招募那种年龄很小的人,他觉得这是对不起老百姓 。唐太宗虽然觉得言辞刻薄,但是心中还是高兴,于是便采纳了他的想法,同时也表扬了魏征 。
魏征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这样的精神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也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 。
Q2:魏征的故事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河北巨鹿人 。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 。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 。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 。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 。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闇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 。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 。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 。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 。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 。」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 。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 。」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 。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 。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 。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 。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1]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 。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 。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 。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 。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 。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 。其中缘故十分清楚 。不足为怪 。」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 。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 。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 。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 。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 。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 。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 。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 。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 。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 。」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 。」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 。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 。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 。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 。」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 。」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 。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 。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 。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 。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另一版本“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叁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畏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 以怒而滥刑 。”选自《魏郑公文集》)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 。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 。不久,魏征病逝家中 。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条,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