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赵本山:身处旋涡中,想体面而不可得( 二 )


赵本山组建的班子 , 核心自然是“铁三角” 。 他们的电视剧处女作《刘老根》播出即大爆 , 光是广告植入收益就超过了同期剧的总收入 。

这次成功让赵本山体会到了搞影视来钱之快 , 也让他尝到了组建团队的甜头 。 他开始思考怎样通过团队给作品赋能 , 实现效益递增 。
随着高秀敏的去世和范伟的分道扬镳 , “铁三角”烟消云散 。 赵本山因此决定自立门户 , 用自身的名气网罗人才 , 壮大队伍 。
没了“铁三角” , 还有“山丹丹” 。 赵本山一边和宋丹丹搭档 , 连登春晚舞台维持“小品王”地位 , 一边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口碑在东北广收徒弟 。
赵本山盛名在外 , 引得大量二人转艺人慕名而来 , 向他拜师 。 当团队壮大到一定规模 , 赵本山觉得时机成熟了 , 就创立了本山传媒公司 。

自此 , 日后声名大噪的赵家班正式成型 。 赵本山从喜剧演员成功转型商界大佬 , 他旗下的二人转艺人们 , 也将面临全国观众的追捧和审视 。
二、辉煌很多时候 , 文化程度和天赋不一定成正比 , 喜剧天赋是这样 , 商业天赋亦如此 。 赵本山没什么文化 , 可他似乎天生具备灵敏的商业嗅觉 。

在普罗大众对知识产权概念模糊时 , 赵本山就本能地意识到了打造IP的重要性 。 从《刘老根》到《马大帅》 , 再到《乡村爱情》 , 赵家班招牌系列一个接一个 。
大爆系列剧能够捧红演员并巩固后续人气 , 知名演员又能反哺系列剧 , 为其增添热度 。 赵家班通过打造IP , 实现了影视产业的良性循环 。
同时 , 赵本山还意识到了周边产业的吸金能力 。 迪士尼有迪士尼乐园 , 赵本山就建立“刘老根大舞台” , 搞IP概念剧场赚钱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刘老根大舞台”大获成功 , 开业第一年就获得了六千余万净利润 , 赵本山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
赵本山能挣钱 , 更会花钱 。 他为人慷慨豪爽 , 因此结交了大量名流 , 这些人脉资源让他的赵家班成功进入了主流视线 , 牢牢把握着舆论风口 。
周杰伦在沈阳开演唱会 , 赵本山隆重招待他和他的母亲 , 以及嘉宾宋祖英 。 赵本山看到周杰伦对自己的藏品很感兴趣 , 亲切地说:“小周啊 , 看上啥了自己拿!”

赵本山如此盛情 , 给周杰伦留下了深刻印象 ,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本山大叔赞不绝口 。 远在台湾的周杰伦都如此 , 其他名人更是不在话下 。
“刘老根大舞台”北京剧场的开业典礼上 , 成龙、宋祖英、那英、姜文、葛优、张艺谋、郭德纲、崔永元等名人悉数前来捧场 , 群星荟萃堪比颁奖典礼红毯 。

从顶级大导到国际巨星 , 从乐坛精英到央视名嘴 , 赵本山的人脉覆盖到了各行各业 , 他的赵家班也跟着沾光吃红利 。
2009年 , 赵本山的喜剧帝国达到了巅峰 。 小沈阳凭借春晚上表演的小品《不差钱》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 , 赵家班的弟子们也跟着人气上涨 。

几天后的大年初五 , 赵本山公开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拜师仪式 。 他和他的妻子正襟危坐 , 底下三十三名弟子向师父师娘跪拜 。
这一隆重而荒诞的场面不光给了在场媒体极大冲击 , 也引起了吃瓜群众的热议 。 “封建”、“膨胀”等评论不绝于耳 , 赵本山和他的赵家班 , 陷入了舆论争议之中 。

舆论批评赵本山“膨胀”不止这一次了 。 他买私人飞机、建豪华别墅的时候 , 就有观众说他“忘本” , 失望地表示他再也不是“本山大叔”了 。
除了“炫富”等私德方面的负面新闻 , 赵本山和旗下的赵家班弟子们还面临着针对作品的“低俗”、“下三滥”、“丑化残疾人”等批评 。
赵家班艺人几乎都是民间地头出身 , 他们的表演经常带有不登大雅之堂的“荤口”、“擦边球” 。 赵本山给他们建立了更高的平台 , 他们的文化素养却支撑不起来 。

赵本山不是不知道徒弟们的斤两 , 但出于“护犊子”的心态和商业运作的考量 , 他还是要把赵家班往大众方向推 。
也许赵本山不再是淳朴的“本山大叔”了 , 但论商业运作 ,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 他搭上了卫视平台的“顺风车” , 以此为契机“强制推销”赵家班 。
那些年 , 辽宁卫视都快变成了“本山卫视” , 从早到晚播放“乡爱”及其衍生剧 。 辽卫甚至有档节目叫《本山选谁上春晚》 , 排场直逼央视的《我要上春晚》 。

赵本山和他的赵家班 , 就这么伴随争议大赚特赚 。 而这一切 , 都被赵本山的父亲看在眼里 。 这位老人弥留之际跟儿子感慨:“你真好啊 , 好得邪乎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