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口店遗址:被很多人低估的世界文化遗产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观后感( 二 )


Q3:走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探寻“北京人”的足迹 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峰峦起伏,小河潺潺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周口店调查时来到龙骨山 。他说:“有一种预感,我们祖先的遗骸就躺在这里 。”后来,这里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轰动世界 。
改写 历史 的伟大发现
远远看去,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像是原始人遗落在旷野的石器,粗犷刚硬的折面好似石器的刃口 。建筑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与周边山脉天际线及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博物馆建筑面积8093平方米,包括地上二层,地下一层 。馆内展出化石标本、文物、模型等1000余件,分四个展厅,系统介绍了周口店遗址的发现、发掘、研究和保护 。
走进第一展厅,一张张黑白老照片讲述着百年前这片遗址上发生的故事 。
1927年春天,周口店遗址大规模发掘工作开始,项目最初的负责人是中国地质学家李捷和瑞典古生物学家布林 。从现场照片可以看到,当时是采用打格分方、从上到下井式挖掘的方式 。当年又发掘出一颗保存完好的人类牙齿化石 。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家步达生经过研究,将这种古人类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 。
1929年12月2日下午,考古学家裴文中带领几个技工在寒风中紧张地发掘 。随着洞穴越挖越深,发掘面空间越来越狭小,无法使用汽灯,工作人员只好一手发掘,一手举着蜡烛照明 。突然,裴文中大声叫起来:“这是什么?是人头!”盼望已久的东西终于露面了 。
这块头盖骨化石一半埋在硬土里,一半埋在松土中 。裴文中把化石周围的土挖空后,用撬棍轻轻把它撬出来 。化石出土时很潮湿,一碰就破 。裴文中和两名技工连夜生起炭火来烘烤它,烤干后用水糊上几层厚厚的绵纸,再糊上石膏、麻袋片,继续烘烤 。等到外面的石膏变得干燥坚硬,裹在里面的化石就不会轻易损坏了 。最后,裴文中把头盖骨化石用自己的两床旧棉被包裹起来,外面再用褥子毯子捆好,乘长途车亲自送到北京城内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 。
一张老照片里,裴文中面向镜头站立,双手抱着包裹起来的头盖骨化石 。旁边展柜里陈列着当时考古发掘使用的工具 。“这就是裴文中1929年在周口店主持发掘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模型 。”讲解员介绍说,头盖骨属于一个八九岁的男孩,骨壁较厚,约为现代人的两倍,脑容量较小,约为915毫升 。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说,第一个“北京人”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现震撼了国际学术界,不但为达尔文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而且还将人类演化 历史 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 。“北京人”及其文化遗物、遗迹的发现和研究,解决了19世纪末“爪哇人”发现以来,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长期争论,确立了直立人阶段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是 探索 人类起源发展的一个突破性贡献 。直立人的典型形态至今仍以“北京人”为准 。
连续的古人类演化序列
周口店遗址自发掘以来,先后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涵盖了人类演化史上的三个阶段——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构成连续的古人类演化序列,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
展厅里摆放着周口店遗址模拟沙盘,可以看到各处化石地点的分布 。周口店整个遗址保护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以龙骨山为核心,保护面积为0.24平方公里,在这片区域发现了8处化石地点,其中有3处人类化石地点 。周口店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中,最著名的是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化石和距今3万-1万年的“山顶洞人”化石 。此外,在第4地点和第27地点,分别出土了距今20万-10万年和距今4.2万-3.85万年的古人类化石 。
博物馆共展出6件相对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模型 。“这是‘北京人’第V号头盖骨化石模型,属于一名成年男性,脑容量约为1140毫升 。”讲解员介绍,化石原件由四部分组成,包括1934年发现的左侧颞骨及其相连部分、1936年辨认出的右侧颞骨破片、1966年发现的完整额骨以及右半枕骨和部分顶骨 。其中1934年及1936年出土的部分化石原件失踪,1966年出土的额骨及枕骨目前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展厅里还有“北京人”肢骨模型 。通过对出土的人类肢骨进行研究,可推算出当时“北京人”的身高——男性约为1.56米,女性约为1.44米 。
第三展厅着重介绍了“山顶洞人”的发现 。1933年,考古工作者对山顶洞进行发掘,发现了40多件人类化石,分属于8个不同的个体,其中有3颗比较完整的头骨 。通过头骨对“山顶洞人”进行头像复原,可以看出“山顶洞人”已经很接近现代人的相貌 。据科学研究,“山顶洞人”男性身高约为1.74米,女性约1.59米,比“北京人”高出不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