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偶听到“春江花月夜”,勾起生命中最难忘的记忆

琵琶|偶听到“春江花月夜”,勾起生命中最难忘的记忆

文章图片

琵琶|偶听到“春江花月夜”,勾起生命中最难忘的记忆

文章图片

琵琶|偶听到“春江花月夜”,勾起生命中最难忘的记忆

文章图片


点开手机 , 不知为什么给我推了一首音乐 , 题名“江南丝竹” 。 于音乐 , 我是绝对外行 。 不会一种乐器 , 也听不懂一首上佳的曲子 。 偶尔附庸风雅地听听 , 不敢多言 。
江南丝竹 , 我喜欢的一个品类 。 简单的节奏、简单的器乐 , 好听的曲调 。 演奏者身心俱入 , 与音乐容为一体 。 听不懂音乐没关系 , 不妨碍我欣赏演奏者的风采 。 很多时候 , 听音乐便是缘于此 。

这首“江南丝竹”是什么?刚刚点开 , 一股熟悉的旋律扑面而来!竟然是琵琶独奏曲《春江花月夜》 。 深深地吸了一口长气 , 听了下去 。 这是“丝竹旋律”中 , 我最喜欢的一首 。 忍不住想 , 有多少年没听过这首琵琶曲了?
曾经 , 这首曲子 , 在我生活中占据了很长时间 。 结婚时 , 买的录音机带了唱片 。 第一张唱片就是《春江花月夜》 。 在多少个月明星稀的晚上 , 两人坐在阳台上 , 静静地听这首曲子 。 一瓶啤酒 , 一只电烤鸡就是最经常的晚饭 。
听着最优雅的音乐 , 过着最世俗的生活 。 那样的年代 , 诗酒年华 。 更早时候 , 记不起什么时候 , 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背得溜溜熟 。 听着音乐 , 喝着小酒的间隙 , 乘兴来几句“今夜谁家扁舟子 , 何处相思明月楼?”听得那家伙惊奇得很 。 好像插入诗句的空隙总是恰到好处 , 升华了音乐似的 。

后来不知他从什么地方 , 找来了一盒磁带 。 一面是这首琵琶曲 , 一面是于丽拿的《良宵》等曲 。 好像磁带的音质更好 。 虽然更多人评论是唱片好 。 对于刚刚能将录音机用得得心应手的我来说 , 更喜欢磁带的声音 。
后来怀孕了 。 这盒磁带便成了“胎教”御用 。 每天晚上躺下时放进录音机 , 早上翻过来听回来 , 为了晚上继续听 。 至于是不是实现了“胎教”的效果 , 谁知道呢?“说书的看见鬼 , 听书的遭鬼迷” , 用在孕妇身上 , 最精准不过了 。
时代发展了 。 大概是九六年吧 , 影碟机取代了录音机 。 一张碟片五十块钱 。 他费心费力地 , 又将这支曲子的碟片 , 找了回来 。 那是效果最好的表达了 。 那是只有正版碟片 , 盗版还没有出现的黄金时代 。 每一张碟都精挑细选 , 每一支曲子都是我最喜欢的音乐 。

于是 , 一家三口看着碟 , 跟着“卡拉OK”高歌 。 这每个礼拜六晚上的小联欢 , 持续了不少年 。 借着这首琵琶曲 , 让幼儿园的女儿 , 背诵了“春江花月夜”长诗 。 告诉她 , 这首诗的文字像音乐一样美 。
在舟山的大海边 , 我们闭着眼睛感受“春江潮水连海平 , 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 。 那是真正的大海 , 波光粼粼的海面与岛屿之间升起的月亮 , 要多美有多美 。 多少人说 , 张若虚写诗的地方 , 在扬子江边 。 也有人说 , 在古运河畔 。 我却想 , 全诗开头的宏大 , 只有大海才配 。 “滟滟随波千万里” , 只有大海才能当得起这份厚爱!
是从什么时候 , 不再听这首曲子了?这首旋律熟悉得只要想起 , 便能跟着一气哼下去 , 像最最通俗的“套马杆的汉子”那样 。 然 , 琵琶曲《春江花月夜》 , 实在是一首高雅的古曲 。 为了欣赏它 , 曾傻傻地将白乐天的《琵琶行》长诗放在腿上 , 对照着“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文字 , 体会不同的演奏法 。

我以为 , “转轴拨弦三两声 , 未成曲调先有情”说的就是《春江花月夜》 。 因为《春江花月夜》曲还有一个名字便叫做《浔阳琵琶》 。
最早听到这首曲子时 , 我没见过枇杷 , 对《琵琶行》中“轻拢慢捻抹复挑 , 初为《霓裳》后《六幺》”没有一点概念 , 盛行于大唐的《霓裳》、《六幺》等已成绝唱的古代名曲 , 只知其名 , 而“大弦嘈嘈如急雨 , 小弦切切如私语 。 嘈嘈切切错杂弹 ,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情景 , 倒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 。
温情婉转的琵琶语 , 如我的心情一般 , 低徊倾诉着 。 眼前幻化出一句句诗行:“玉户帘中卷不去 , 捣衣砧上拂还来 。 此时相望不相闻 , 愿逐月华流照君 。 ”是调皮的月光 , 还是像月光一样倾斜而下的旋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