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升机发展史 中国直升机( 三 )


1966年8月 , 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设计人员提出了用792涡轮发动机(即5号涡轮)改进直-5的设计方案 , 希望用这种改进的直-5代替直-5 。改进后的智-5资源网络后来被称为智-6 。

从法国进口的双引擎轻型多用途直升机:直-9 。※
智-9是哈飞研发生产的双引擎轻型多用途直升机 , 进口法国SA-365N“海豚”专利 。中国于1980年10月正式引进专利生产 , 并于1982年完成了第一架Z-9直升机的组装 。经过哈飞的长期努力 , 已经开发出了很多类型 , 包括最初获得专利的量产型——基本直-9 。从1988年开始 , 我国开始实施Z-9国产化 。1992年1月16日 , 第一架国产Z-9 (Z-9A-100)飞上蓝天 , 随后顺利完成各种试飞科目 。在1992年底的Z-9国产机技术鉴定会上 , 鉴定结果显示Z-9国产化率达到72% , 可以投入批量生产 。目前Z-9有三种型号:Z-9 , 最资源网之初的专利生产型 , 到1990年底 , 公司约定的50架飞机全部生产完毕;Z-9之后继续生产的Z-9A相当于SA-365 n1;;国产Z-9型的Z-9A-100也是目前的生产型 。


Zhi -9于1999年订购出口马里 , 2000年交付 。2000年获得毛里塔尼亚、马里意向订单 , 实现国产直升机出口“零”的突破 。2001年4月16日 , 直-9、直-11直升机和涡轴-8A发动机首次获得中国民航适航证 。2003年12月30日 , 直-9最新改型H425民用直升机首飞成功 , 标志着哈飞民用直升机技术正朝着整机发展方向迈进 。2007年6月14日 , 首批出口老挝的两架Z9A直升机从云南西双版纳机场起飞 。此次转场是出口的Z9直升机首次采用空转运方式 , 由中外飞行员共同完成 。警用型号智-9也已经交付 。警用型号配备了搜索雷达、GPS、探照灯、报警器、电动绞车及相关通讯设备 , 其飞行性能相比智-9的其他型号有较大幅度的放松和降低 。
Zhi -9有多种改型 , 应用广泛 。可用于人员运输、海上支援、海上救援、空摄影、海上巡逻、观鱼、护林防火等 。它也可以用作舰载机 。军事应用包括侦察、近程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和救援、反潜、侦察和火炮校准以及通信 。

第一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智-11 。※
直-11是我国设计研制的第一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 。原型为欧洲直升机法国分公司(原法国航天公司)研制的AS350“松鼠”多用途轻型直升机 , 灵活敏捷 , 用途广泛 , 经济实惠 。
1988年 , 陆航开始演示教练用轻型多用途直升机 , 命名为直-11 。1989年 , 智-11获批立项 , 1992年进入全面开发 。1996年2月29日 , 国防科工委同意 , 直-11的研制分两步走:一是将10架飞机以系列包的形式交付陆军航空兵空兵;第二步 , 实现全部国产化 , 按要求完成设计 。1996年12月 , 通过国家技术鉴定 。1998年8月 , 首批9架直11(串联式)交付陆军空军使用 。从1999年9月开始 , 直-11原型机前往中国试飞院进行面向设计的试飞 。2000年10月 , 直-11成功地完成了飞行试验计划中规定的所有设计和最终确定的飞行试验科目 , 包括几个风险科目 。

直-11总体布局采用常规直升机模式 , 采用主旋翼和尾旋翼布局 。主旋翼采用三叶星形柔性复合尾桨和双叶跷跷板复合尾桨 。智-11的机体主要由金属和复合材料制成 , 滑橇式起落架由带阻尼器的复合材料制成 。机身油箱为弹塑性 , 防火设计安全可靠 , 具有一定的抗撞击能力 。在智-11的设计中 , 尽可能扩大了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 , 减轻了机体重量 。直升机旋翼下安装了一台国产WZ-8D涡轴发动机 。

中欧合作多用途中型直升机:直-15 。※
直-15直升机是我国新研制的中型通用直升机 。欧洲直升机的序列号是EC175 。是中国哈飞与欧洲直升机公司联合研制的6吨级先进多用途中型直升机 。
智-15中外合作项目于2005年12月5日启动 。初步设计审查于2006年12月5日完成 , 关键设计审查于2007年12月5日结束 。2009年12月17日 , 智-15的欧洲版EC175在法国马赛进行了首次飞行 。2016年12月20日 , 智-15在哈尔滨完成首飞 。

直-15采用常规气动布局 , 双发动机 , 宽机身 , 前三点收放式起落架 , 可搭载14-16名乘客 。主要用于海上石油平台人员运输、远程搜救、国土安全、贵宾运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