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被贬黄州写了这首诗,第四句受人推崇,其实第三句更妙( 二 )


这说明“回首”很苦 。
诗人“回首”做了什么事?
陷入了沉思 。
这就很明白了,这里的“苦”就是说诗人沉思很苦 。
沉思为什么苦?
就是我们前面总结的三点:沉思很凄楚、沉思时间长、沉思得很深 。
您看,诗人用一个“苦”字就概括了前两句的内容,诗人的感情全部集中在这个“苦”字上 。
我认为,“苦”字是妙处之一 。
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不用”两个字 。
诗人说,自己不用再受这个苦啦!
这是好事啊 。
我们正常的理解就是,诗人在劝解自己,让自己的愁苦能够排解 。
诗人真的有办法能排解愁苦吗?
【杜牧被贬黄州写了这首诗,第四句受人推崇,其实第三句更妙】我们看第四句 。

杜牧被贬黄州写了这首诗,第四句受人推崇,其实第三句更妙

文章插图
亭4、故乡七十五长亭长亭,就是驿亭,古时道路每隔三十里设驿站,每个驿站都有长亭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
您看,诗人到底沉思什么?
“故乡”两个字很明显,诗人沉浸在思乡的思绪当中 。
我们再来看“回首” 。
诗人登上城楼,为什么要回首?
其实他是望着家乡(长安)的方向,诗人是从长安出来的,所以称为“回首” 。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劝解自己不要苦苦地回首呢?
因为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
您看这数字用的太到位了,难怪大家都喜欢:75个驿亭,一个不多一个不少,诗人记得多清楚,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思乡之情啊 。
我们来算一算,75个驿亭大概是多少里路程?
每30里一个驿亭,总共是2250里 。
这在古时候就是天远的距离了 。
为什么要说距离远?
这表明,即使诗人苦苦地回头看,也回不了家乡 。
这就是诗人劝自己不要回首的原因 。
奇怪就在这里,您仔细品一品第三句和第四句,它们其实是递进关系 。
用“即使,也”句型来理解,非常恰当 。
但诗人用的不是“即使”,而是“不用” 。
杜牧被贬黄州写了这首诗,第四句受人推崇,其实第三句更妙

文章插图
武汉新洲区,原齐安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
区别就在于:“不用”有自我劝解之意;而“即使”只是用来表示递进 。
为什么要自我劝解?
就是因为愁苦太深了,诗人心里已经难以承受这份愁苦,所以他要寻求排解 。
但他又找不到可以排解的理由,所以很无奈地用“距离远”来试图说服自己 。
如果用“即使”,就不会有愁苦难以承受、寻求排解的意思 。
您觉得是不是这样?
我认为“不用”两个字,是妙处之二 。
当然,这首诗还有余味 。
诗人可以说服自己不思念家乡么?
显然不可能!
“思乡”已经刻在了他的骨子里,怎么可能放得下?
5、总结我们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的脉络 。
首先,诗人用拟声词,表达了沉思的凄楚;
其次,诗人用通过写景,侧面表达出沉思时间很长、沉思得很深;
然后,诗人用“苦”字总结了前两句,表达了沉思的愁苦,并巧妙使用“不用”两个字来劝解自己;
结尾,实在找不到可以排解愁苦的东西,只能无奈地用“距离远”来说服自己 。
您看,诗人第三句是不是很巧妙?
“苦”字,包含了前两句的所有感情;
而“不用”两个字,引起了下一句的“试图排解愁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
“不用凭栏苦回首”,这一句看似很简单,却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 。
所以我认为,这一句才是诗人的妙笔 。
您认可我的观点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
#黄州#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
Tags: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