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合规备案当口,“金融科技”成重要因素


冲击合规备案当口,“金融科技”成重要因素

文章插图

近期 , 由央行牵头 , 发展改革委、科技部、银保监会等九部委共同编制的《“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已正式下发 。其中提到 , 要逐步扩大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覆盖范围 , 探索将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更多金融活动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 实现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监管对所有金融机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全覆盖 。
由此可见 , 监管层对互金行业如何防控风险、健康发展更为重视了 。
当下 , 互联网金融的代表形态网贷正在经历备案大考 。任何有利于备案的“武器” , 平台们都在积极尝试 , 努力整改 。
独角金融注意到 , 一些头部的网贷平台 , 今年愈发重视发展金融科技 , 一方面完善风控能力 , 另一方面 , 有利于通过备案 , 而且还可以在拿到备案之后的未来竞争中 , 在业内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
金融科技成“核武器”
网贷备案延期已成定数 , 战线拉长 , 网贷平台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 。
但可以预见的是 , 到了备案的后期 , 甚至拿到备案之后 , 互金企业之间的竞争 , 将会集中到客户的全方位服务上来 , 比如如何利用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等 。
近期 , 众多互金企业如趣店、拍拍贷、乐信等上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发布2018年一季报 , 不约而同的提出 , 金融科技是未来服务能力的关键因素 。
“金融科技”已不是什么新鲜词 , 越来越多的互金企业将自己标榜为金融科技企业 。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这样的互金独角兽企业也在用“科技金融”来定义自己 , 就连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开展金融科技创新 。
互金企业发力金融科技的逻辑 , 主要是依托“互联网金融+科技”的发展思路 , 加大科技的研发与应用 , 用大数据、人工智能 , 甚至是区块链等一系列的技术设计金融产品 , 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融合 。独角金融注意到 , 像洋钱罐等头部互金企业也在发力金融科技 , 而且已经小有成就 。
洋钱罐在科技方面的实力 , 主要体现在获客、反欺诈、信用审核和贷后催收等方面 。
网贷企业在涉及资产端项目的风控上 , 都要面对两个风险:一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二是借款人的还款意愿 。简言之 , 就是检测用户的信用风险 。
在这一方面 , 洋钱罐采用的是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大数据风控 。洋钱罐自己开发了一套风控系统 , 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通过对用户的移动互联网行为进行数据采集 , 通过自己的研发数据加上其他合作平台的征信数据 , 建立起了一个海量数据库 , 再通过6000个变量维度分析这些海量数据 , 建立起欺诈用户的画像 , 从而能够精确判别用户的欺诈和信用风险等级 。
众所周知 , 央行的征信记录并不能覆盖到中国的所有人口 , 而网贷存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到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 , 因此 , 对借款人形成独立画像 , 搜集行为数据是风控的重要一环 。洋钱罐的大数据风控既弥补了用户征信不足的情况 , 又为其业务的风控多了一道关卡 。
值得注意的是 , 现在有很多集团性欺诈的现象出现 , 令网贷颇为困扰 。但是 , 洋钱罐在这一方面具备核心技术 , 建立起了借款人画像和聚类算法模型 , 能够通过采集的数据 , 将相关联用户聚集在一起 , 再对其时空信息、行为信息大致分辨出是不是同一个组织 , 如果是则会拒绝授信 。
此外 , 在风控监督方面 , 洋钱罐还一直关注并实践人工智能 , 并针对催收研发了智能催收系统 。通过IVR方式实现机器与人的沟通 , 提醒借款人还款 , 并提供其相应的还款方式 , 保证信息准确传达 , 并防止暴力催收 。
从前期勾勒借款人画像 , 数据建模 , 再到聚类算法模型判断欺诈群体 , 再到贷后建立智能催收系统 , 洋钱罐风控的这一系列流程 , 融合了大数据与科技的力量 , 为网贷业务的发展保驾护航 , 在监管合规加强 , 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空间变窄的情况下 , 做了有效的补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