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驹|看清世界真相的,是大张伟;敢跟这个世界斗争的,才是黄家驹( 四 )


小样出来时 , 其他人傻了 , 说咱不是摇滚吗这算怎么回事?大张伟说:“石醒宇你不是想买车吗?这歌没有摇滚声 , 但有钱声儿 。 ”
大老师不愧是“大数据”创作者里的先驱 , 一算一个准 。 那一年 , 《嘻唰唰》突破重围 , 洗脑歌词传遍中华大地 , “花儿乐队”声名远扬 , 商演不断 。 很多人骂大张伟背叛了朋克 , 宋柯听歌时也不能理解:
“这才几年啊?怎么变成这样了?”
紧接着 , 《嘻唰唰》被曝抄袭 。 大老师的“大数据写歌法”明显有Bug , 东拼西凑 , 侵犯版权 。 他自称听了十几个G的歌 , 是从那些连名字都不知道的作品里提炼出来嫁接而成的作品 。 这话谁听了都觉得可笑 。

网友追着他这一污点不放 , 深扒他抄袭的各种段落 。 大张伟出面道歉 , 见群众不依不饶 , 直接把《叫卖十三香》改成《穷开心》 。
并表示:我就是一裁缝 。
他确实红了 , 但红得有代价 。 所有命运的馈赠 , 都暗中标好了价码 。 那些年 , “花儿”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 。 把钱挣到手的伙伴渐渐都乏了 。 音乐做到这份儿上 , 早就和摇滚没关系了 。 2009年 , “花儿”开了解散演唱会 。 大张伟的乐队生涯 , 在泪眼朦胧中结束 。
比起大老师如此干脆的“背叛朋克”和“自甘堕落” , 在家驹带领下的Beyond显然要顽强太多 , 同时也挣扎太多 。
这份挣扎 , 一直伴随着黄家驹生命结束 。
在香港娱乐圈 , 唱歌、拍戏、上综艺 , 对艺人来说就是标配 。 像朴树朴师傅这种厌恶圈子文化的 , 那你就别吃饭了 。 Beyond走红后 , 少不了参加各种无聊聚会做各种脑残游戏 , 一些门面社交搞得他们不堪其扰 , 于是写了首《俾面派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
黄家驹直言:“香港只有娱乐 , 没有乐坛 。 ”
这句话是Beyond生存的尴尬之处 。 黄家驹坚持原创 , 到头来不如流行歌翻唱来得火 。 他们想通过创作让更多人认可的歌来获取话语权 , 再做回摇滚 , 显然太过天真 。
公司拉他们上节目、拍电影 , 为的是赚歌迷的钱 , 不是扶持摇滚乐 。 1991年 , Beyond和新宝艺做《犹豫》 , 看到批判乐坛的《俾面派对》成功 , 四子想做双唱片 , 加入更多摇滚 , 最终还是胎死腹中 。
乐评人王晓峰说得好啊:“在香港 , 出一百个刘德华你都不会奇怪 , 但Beyond和黄家驹的出现 , 实在是匪夷所思 。 ”

为了回归初心 , 最终 , Beyond选择去日本发展 。 黄家驹是冲着日本的风格多样去的 , 觉得他们不止唱男欢女爱 , 能够帮Beyond扩大知名度 。 结果一去 , 四子都不开心 。 语言不通 , 整天闷在屋子里 。 没有活干的时候 , 黄家强天天打电动游戏 , 叶世荣学会了抽烟 。
四个人背井离乡 , 情绪非常低迷 。 黄家驹以为 , 在日本开放的氛围里 , 可以做一些发自内心的东西 , 最终还是要妥协 , 去讨好流行 。 日本公司希望他们做一些风格绵软的作品 , 不要那么坚持自我 。
黄家强问他哥:“那我们来日本图啥?还不如留在香港 。 ”
无聊望见了犹豫 , 达到理想太不易 。
最为荒诞的是 , 在音乐抱负还没来得及实现时 , 黄家驹却在参加日本综艺节目时不慎跌落而亡 。 他最厌恶的事 , 却要了他的命 。
很难想象 , 在生命垂危之际 , 他说出“疼 , 保重…”三个字时是什么心情 。
那之前 , 叶世荣路过一家音像店 , 听到店里放的是日文版《海阔天空》 。 当时他很激动 , 觉得只要有家驹在 , Beyond就有希望 。
然而 , 残酷的命运没有让黄家驹看到理想最后的结局 。 一切故事 , 戛然而止 。
06.
如果黄家驹还活着 , 后来的他会变成什么样?
在日本发展得顺利还好 , 要是回香港 , 要么颓了 , 要么就跟大张伟一样 , 把音乐理想先放到一边 , 学会跟现实说一声妥协 。
1993年 , 黄家驹去世 。 前一年 , “四大天王”横空出世 , 随后统治香港乐坛整个90年代 。 生前火不过草蜢的Beyond , 如果坚持摇滚不动摇 , 日子是不会好过的 。 那十年里 , 满大街泛滥的都是苦情歌 。
来内地发展会好一点吗?摇滚 , 还是别指望了 。 1988年 , Beyond到北京开演唱会 , 没几个人搭理他们 。 后来北京滚圈儿自己都颓了 , 除非他们走台湾五月天那一套 。 回归最初的前卫风格 , 还是死路一条 。
和大张伟不一样 , 黄家驹对音乐的坚持 , 要顽强太多 。 在他创造力最强的十年里 , 流行歌写了不少 , 但还没妥协到去写《倍儿爽》的地步 。 他衡量自己成功的指标 , 大概率不是“上春晚、上可乐罐、挣一个亿”这三项 , 而是写出既坚守自我又有足够影响力的作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