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白星病怎么防治?症状有哪些

1、症状:嫩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褐色小点,然后逐渐扩展成直径1-2毫米大小的灰白色圆斑,中间凹陷,边缘呈深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 。2、湿度大时,病部散发黑色小点,病叶上病斑数从数十个到数百个 。3、防治:分批采茶,及时采茶可减少该病的侵染,减轻发病,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肥料,增施复混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

茶白星病怎么防治?症状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一、茶白星病的症状1、嫩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褐色小点,然后逐渐扩展成直径1-2毫米大小的灰白色圆斑,中间凹陷,边缘呈深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 。
2、湿度大时,病部散发黑色小点,病叶上病斑数从数十个到数百个,相互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斑,导致叶片变形或卷曲 。
3、叶脉染病叶片扭曲或畸形,嫩茎染病病斑为暗褐色,后为灰白色,病部也生黑色小粒点,病梢节长度明显缩短,百芽重减少,对夹叶增多,严重的蔓延至全梢,形成梢枯 。
二、茶白星病的病原1、茶白星病的病原是茶叶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球形成扁球形,大小32-80×32-80(微米),暗褐色,顶端具乳头状孔口,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 。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卵形,单胞无色,大小3-5×2-3(微米) 。
2、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48小时后,长出白色菌丝,后变为黑色,上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子实体 。菌丝生长温限2-25℃,适温为18-25℃,高于28℃则生长停止,光照利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
三、茶白星病的传播1、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病茎中越冬 。
2、第二年春茶树初期,分生孢子器释放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在湿度适宜时侵入幼茎叶,经1-3天潜育,开始形成新的病斑,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多次重复再侵入,导致病害不断扩大蔓延 。
3、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气温为16-24℃,相对湿度超过80%容易发病,气温超过25℃不利于发病 。
4、每年主要在春、秋两季发病,5月是发病高峰 。
5、高山茶园或缺肥贫瘠茶园、偏施过施氮肥易发病,采摘过度、茶树衰弱的发病重 。
四、茶白星病的防治该病主要发生期正值春茶采摘季节,一般3月下旬到5月中旬时温度适中,雨水充沛,单一使用化学农药往往防控效果不佳,使得茶白星病的防控至今依然是一个棘手的历史性难题,预防为主的防控措施势在必行 。
(一)做好病情测报 。针对历年茶白星病发生率较高的茶园,结合当地气候与园内病原孢子的动态变化,做好监测预警 。
(二)选用抗病品种 。高海拔茶区选种时,以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为主,如铁观音、黄棪、水仙、晚绿、富士绿、玉绿等,并加强茶园管理 。修整园地排灌系统,降低茶园湿度,提高防涝抗旱能力;加强水肥管理,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进树势强壮,提高茶树抗病性;生长季节应适时、分批、多次进行采摘,既可减少新梢感病机会,又能相对提高成茶品质;在名优春茶产区,两年1次深修剪可显著降低茶白星病的发病率 。重病茶园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清除病叶,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菌源,减少次年初侵染源,同时还应做好茶园覆盖等防冻工作 。
【茶白星病怎么防治?症状有哪些】(三)科学用药 。目前生产上可优先选用申嗪霉素、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芽孢杆菌等非化学农药进行预防,也可采用喹啉铜、多菌灵、氟硅唑、苯醚、吡唑醚菌酯等农药进行防控 。建议在发病初期,用电动喷雾器将药液喷施至感染茶白星病的嫩梢上,以防治病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