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庆|刘晓庆沉浮史:因吃肉遭拒绝而大哭,穿打补丁旗袍去日本难掩尴尬( 五 )


她冲进汪厂长的办公室 , 含泪冲着他大喊道:“结婚生孩子谁不会?但不见得人人都是好演员!”
汪厂长虽然一再对她说好话 , 但也解决不了问题 。
常年在外漂流 , 这让刘晓庆对房子愈来愈渴望 。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就是她对家人的牵挂 。 那时候刘晓庆的外婆还健在 , 她外婆十几岁上就守寡 , 含辛茹苦带大了四个孩子 , 又接着带他们几个外孙 。 刘晓庆从小就孝顺 , 工作后拿到第一个月工资 , 就每个月给外婆寄生活费、买补品 。 只要刘晓庆回到外婆家 , 就会为外婆做饭、洗脸、叠被子 。 成为电影明星后 , 刘晓庆发誓要让外婆和父母过上好日子 。
在北京分房子失败后 , 刘晓庆向朋友借了100万港币在深圳蛇口买了一栋别墅 。 随后 , 她把外婆和父母从成都迁到深圳 , 托付在深圳工作的妹夫照顾三位老人 。
借了钱就得还 , 压力可想而知 。 并且 , 维持这桩高级住宅的费用也需要一大笔钱 。

1985年夏天 , 刘晓庆回到深圳探望外婆和父母 , 发现他们身上长满了痱子 , 刘晓庆问道:“天气又热又潮湿 , 为什么不开空调?”
母亲说:“这空调又不像25度的日光灯 , 电费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
这让刘晓庆觉得还是对不住父母和外婆 。 为了还买房子的钱 , 也为了让家人无后顾之忧地享受与住宅水平相一致的消费 , 她更加拼命地赚钱 。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 她对实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

不能不佩服刘晓庆借钱买别墅的胆量 , 也不能不承认她在深圳买别墅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家人更好的生活 , 也是一项高明的投资 。 1989年 , 这栋别墅没有经过任何装修就从一百万涨到三百万 。
这让刘晓庆意识到:做房地产生意大有可为!
05
正式下海经商 , 成立“刘晓庆实业开发总公司”
90年代初 , 刘晓庆正式下海经商 , 成立“刘晓庆实业开发总公司” 。
她自任董事长 。
刘晓庆的公司是一个集团公司 。 下属文化传播公司、房地产公司以及旅游、教育、出租车、美容、化妆品 , 食品、电器、进出口贸易等好多业务 。

她的房地产公司命名为“新世纪房地产公司” , 当时在广东惠州、山东烟台、江苏张家港、上海、北京等地签约了很多地皮 , 建设商场、住房、娱乐中心等楼宇 。

不能不承认 , 刘晓庆的下海经商一方面是搭上中国改革开放的顺车 , 当时很多文化名人都纷纷下海经商 , 比如作家张贤亮 , 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等人 , 都投身实业并最终取得成功 。 另一方面 , 表明刘晓庆的眼光非常敏锐 , 意识到房地产是个朝阳产业 , 她紧紧抓住了时代红利 。

1992年的时候 , 刘晓庆已经在北京亚运村买下4套住房 。 在深圳、香港都有刘晓庆的房产 。
除了房地产外 , 刘晓庆的“实业开发总公司”经营项目非常多 。 在教育领域 , 与日本合作开办“刘晓庆美容学校” , 她担任院长 。 美容学院由美容、美发、服装设计、制作、室内装潢5个专业组成 。

在文化传播方面 , 她投资拍电影 , 经营电影制作和各种文艺影像制作 , 有合适的角色她也亲自出演 。 当年“走穴”的时候 , 刘晓庆喜欢上了演唱 。 除了演电影之外 , 她也借自己开办公司之机积极地开拓演唱事业 , 与千里马等唱片公司签订唱片协议 , 录制唱片 。
就像她说的那样:“我经营的项目很多 , 想法更多 , 投资很大 。 ”

当时有记者称她为“中国文化界第一实业家” 。

不可否认的是 , 由电影演员转型做实业 , “明星地位”是有利的 , 就像一个杠杆 , 可以撬动比自己能力大很多的资源 。 当年陈晓旭投身商界时就是这样 , 凭借一个“林黛玉”的名头 , 别人就可以放心地把合约交给她:“我们可以不相信你 , 但是相信林黛玉 。 ”刘晓庆也是这样 。
但是 , 仅凭明星光环做生意肯定不长久 。 生意是非常实际的事 , 追求的是利润 。 有时候对方并不是真正与你做生意 , 只是看重你的明星效应做宣传 , 这就需要刘晓庆自己去鉴别 。 她也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 , 交过很多学费 , 就像她说的那样:“我是在边干边学中逐渐成熟起来的 。 ”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 当时刘晓庆的每个项目都有一个班子 , 由她聘请专业人士 , 在决定做一件生意时 , 刘晓庆的合作班子都详细进行考察 , 掌握丰富的资料后 , 进行运算 , 慎重地思考这件事是否值得去做 。 尤其是房地产生意 , 动辄就投资几亿元人民币 , 必须确保投资成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