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柳霜|黄柳霜:首位印在美元上的“中国面孔”,她有着怎样独特的人生?( 三 )


做出这个决定 , 远道寻求发展 , 其实有她的苦衷 , 她曾说:


“好莱坞似乎容不下我 , 因为制片人宁可让匈牙利、墨西哥的演员 , 还有美洲印第安人 , 而非真正的中国人来扮演那些中国角色 。 ”
“我想我之所以离开美国 , 是因为我死了太多次了 , 可怜巴巴地死去好像成为了我的绝活 。 ”
她最初去的是德国 。
刚到德国 , 她一句德语都不会说 , 她先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学习德语 。几个月后 , 她就能在德语有声电影中说出比较流利的的德语了 。
她接连接到好几部电影 , 还参加了多场舞台剧表演 。

当时 , 她以东方的面孔出现在德国的影视中 , 给人的感觉非常惊艳 , 她身上既有现代的西方气质 , 又夹杂些许神秘的东方色彩 。
当时有奥地利评论家 , 给了她很高的评价:

“(她)完美地掌控了观众的情绪 , 将一部原本不怎么引人注目的悲剧诠释得非常动人 ,
而且她也成功地完成了具有相当难度的德语台词部分 。 ”
在短短几个月内 , 她能搞定德语 ,可见 , 黄柳霜是极其聪慧的 , 她的学习能力很强 。
虽然没有专门去学过表演 , 但她很极强的悟性 , 有极强的观察力 。
黄柳霜在德国成功之后 , 又去了英国演电影和舞台剧 。
为了改进自己的口音 , 她还去剑桥大学找了语音老师 , 学习地道的英语 。
1929年 , 她出演了她的第一部英国电影——《唐人街繁华梦》 。
这是一部默片 。 此后有声电影就粉墨登场了 。 【黄柳霜|黄柳霜:首位印在美元上的“中国面孔”,她有着怎样独特的人生?】《唐人街繁华梦》上映后很成功 , 她也因此走进了英国王室宴会 。
在欧洲几年 , 她在演艺圈取得了一些成就 , 当时法国的《名利场》 , 不惜用整版刊登了她的写真……
美国好莱坞看到黄柳霜在欧洲大获成功 , 他们又邀请她回到美国拍戏 。
据说 , 黄柳霜从欧洲回美国 , 在海关办理入境手续的时候 , 就有片商们捧着合同焦急地等待她 。
黄柳霜回到美国后 , 迎来了一个事业的高峰期:

她的舞台剧在百老汇连演了167场 , 场场爆满 。

1931年 , 著名的派拉蒙影业签下了黄柳霜 。
1934年 , 她连续拍了4部主演的影片 。

然后 , 派拉蒙公司安排黄柳霜主演了《上海快车》 , 片中与与德国女明星玛琳·黛德丽合作 。
这部电影上映后爆红 , 首映票房就高达370万美元!
不过 , 虽然票房如此成功 , 但黄柳霜的酬劳却低得可怜:

在《上海快车》中 , 黄柳霜的片酬仅仅为6000美元 ,

而与她合作的玛琳·黛德丽(白人 , 德国女演员)的片酬是7.8万美元 , 十几倍的差距!
不仅片酬比白人演员低很多 , 在角色挑选方面 , 黄柳霜几乎没有主动权 。

1933年 , 黄柳霜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说:

“为什么银幕上的中国人几乎总是影片中的反派 , 而且是一个如此残忍的反派——杀人、奸诈 , 就像草丛中的蛇 。 我们不是那样的人 。 ”
1934年 , 黄柳霜作为主演 , 拍了四部电影 , 这一年 , 她的事业也达到了巅峰 。
模特界纷纷效仿她的着装 。 不少时装设计师也从黄柳霜的造型里获得灵感 。

1936年 , 美国导演西德尼·富兰克林决定将著名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大地》搬上银幕 。
赛珍珠曾在中国呆了很多年 , 她的这部作品 , 以中国农村为背景 , 描绘了中国农民善良与纯朴 。
黄柳霜很希望自己能演其中主要的角色 , 她也自信能演好这个中国角色 , 于是 , 向剧组大胆自荐 。

很遗憾的是 , 导演宁愿让白人来演 , 也不给她机会 。
这个“中国人”的角色 , 最终由一个德国白人演员饰演 , 而这位演员后来凭借此剧 , 拿下了奥斯卡影后 。

被拒绝后 , 黄柳霜大受打击 , 她做出一个决定:回到祖国寻根 , 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人 。 她此行在中国停留9个月 , 去了好几个城市 。1936年2月9日 , 黄柳霜到达上海 , 她带了拍摄组来中国 , 她希望好好展示一下真实的中国 。
当时 , 中国影坛的胡蝶 , 还有戏剧大师梅兰芳热情地接待了她 , 上海著名的时尚杂志《良友》也采访了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