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刺猬法则”,也就读懂了人生 刺猬法则


读懂“刺猬法则”,也就读懂了人生 刺猬法则

文章插图
刺猬法则(阅读“刺猬法则” , 了解生活)
读一个故事:
在寒冷的冬天 , 两只刺猬蜷缩在一起取暖 , 但无论它们怎么变换姿势 , 都不舒服 。
如果靠得太近 , 身上的刺会互相刺伤 。如果你走得太远 , 你会受不了寒冷 。
经过反复折腾 ,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 , 既能相互取暖 , 又能避免刺伤对方 。
心理学家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刺猬法则” 。
人际交往也是如此 , 近的有差距 , 远的有怨恨 。
保持适当的距离是成年人最大的意识 。

看到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永远不要用浅薄的话来说话 , 因为心与心之间的亲近是需要时间的 , 人与人之间保持空白是最美的 。
想起不久前听到的一个故事——
当小王刚加入新公司时 , 他周围的人都告诉他 , 下班后一定要和同事搞好关系 。
于是 , 入职第一天 , 他就把特产带回家 , 在吃饭的时候分发给大家 。
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 , 聊的都是自己的家庭和成长轨迹 。
他也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自己的小秘密 。
出于礼貌 , 周围的人也只好附和 。
可是过了几天 , 又请人吃饭 , 却没人愿意理他 。
甚至在公司其他部门 , 他也有意无意听到了很多关于自己的讨论 。
小王很难过 。他不明白 , 为什么自己的真诚换来了对方的敷衍 , 自己的心肺被掏空 , 换来了对方的无情 。
事实上 , 任何人都是这样联系的 。刚认识信息资源网的时候 , 两个人还在探索阶段 。他们急于表现自己的诚意 , 却错付了诚意 。
如果你没有这种感觉 , 过多谈论隐私只会让对方和你自己尴尬 。

网易热评里有一句话:
当别人关注你的时候 , 你就敞开了心扉 。你以为是坦诚 , 其实是孤独 。
知乎上也有人回答“在信息资源网上遇到说话浅显深刻的人是什么感觉?”
有人说 , 每当我遇到这种人 , 脑海里都会迅速浮现几个问号:
我认识这个人吗?
他接近我的目的是什么?
他觉得我没脑子吗?
年轻的时候 , 我总觉得信息资源网“对每个人只说三个字 , 却不把心里所有的全部扔掉”是一种虚伪 。长大后我才知道 , 这才是和别人交流的方式 。
苏轼曾说:“言浅而言深 , 君子必舍 。”
相识之初表白 , 是交往的最大禁忌 。

随着关系的发展 , 保持距离也很重要 。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将人际距离分为四种类型:
近距离 , 个人距离 , 社交距离 , 公共距离 。
其中 , 0.45米以内是亲密距离的范围 。
而这个距离 , 通常就是我们留给家人的距离 。
如果你越界了 , 你就会失去判断力 。
在《无非三十》里 , 最让人血脉贲张的是徐焕山和林悠悠这一对 。
本来徐焕山是有机会拒绝林悠悠的 。
当林悠故意把他的照片错发给他的时候 , 徐焕山的第一反应不是删 , 而是回复“你真坏” 。
当林友上前要尝一口雪糕时 , 徐焕山的第一反应不是后退 , 而是将雪糕递了过去 。
甚至当林悠悠拎着箱子跑到楼下挡住徐欢山的时候 ,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给她开个房间 。
很多人说森林里有渣滓 , 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徐欢没有距离感 。
当他和本该保持社交距离的林悠悠以亲密关系相处时 , 交往的界限被打破 , 他们很难不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 。

记得有一期《快乐大本营》 , 主持人何炅要朱给一个公主抱 。
在很多人看来 , 明星在综艺节目上的亲密互动是自然而然的 。
没想到 , 朱马上拒绝了:我还是抱抱何老师吧 。
何炅开玩笑说:你是不是太嫌弃吴昕了?
朱:不 , 我已经结婚了 。
每次想起这个片段 , 我都赞美朱的行动 。
因为每个人的身份都不是单一的 , 每个人的身体也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