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 关于生命的资料

关于性命的资料(性命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 关于生命的资料

文章插图
生命是什么? 关于生命的资料

文章插图
《性命是什么》 , 王立铭著 ,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
《性命是什么》是浙大性命科学研讨院教授王立铭的第三本科普著作 。这次勇敢的尝试 , 既有来自他对懂得性命的信心 , 也来自他对科学写作的自负 。
如果说 ,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和《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纂简史》是一种相对简略的科学主题写作 , 那么这一本的跨界和开放性则要远远超出前者 , 作品的输出方法也不仅仅重在科学史的叙述 , 而且是带有个人意志的、作风化的思想阐释 。
但不变的一点是 , 其作品背后的驱动力 , 始终是为了告知读者 , 生物学是如何对待世界和影响世界的 。
用生物学思维懂得性命
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 , 又将向何处去?这不仅仅是科学 , 甚至也是艺术 , 久长以来共同关注的“天问” , 却至今没有一个确实统一的尺度答案 。性命主题之巨大 , 之深入 , 对于任何一个书写者都是不小的挑衅 。
在过去两年多时光里 , 王立铭一样逃脱不了这个困扰 。懂得性命的标准差别伟大 , 我们在探讨“性命是什么”时 , 毕竟该如何制订讨论的框架?挑选什么样的话题?遵守什么样的内在逻辑?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王立铭在他的作品中一以贯之所包裹的内核 , 于是 , 他对这本书的最初设计 , 就是通过一个奇特的角度来告知读者 , 标准迥异、纷纷庞杂的性命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 背后有着什么共同的生物学逻辑和思想 。
在书的一开端 , 王立铭奇妙地应用了视角转换的办法 。人类对于性命是什么的追问 , 同时随同着地球人寻找同类的热切欲望——性命 , 在地球以外的星球毕竟是有还是没有?
遗憾的是 , “不管是思辩式的费米悖论和德雷克公式 , 还是实践中的SETI (SETI@home 是一资源网项应用全球联网的盘算机共同搜寻地外文明的科学试验筹划)和各种自动广播 , 都还没有供给任何线索” 。那么 , 当下可行的方法就是回望地球的历史 , 回望人类自身是如何演变涌现 , 并成为今天的样子的 。
因此 , 《性命是什么》这本书的切入角度 , 或者说剖析的抓手就是“演变” 。
阅历了40多亿年的时光 , 演变历史上的许多主要事件早已灰飞烟灭 , “但今天每一种地球性命的体内都储藏着来自古老祖先的遗传信息 , 都记载着过去几十亿年地球气象环境变迁的历史 , 以及对生物特点的润饰和筛选” 。在王立铭看来 , 把其中的要点解析出来 , 就能找到他想阐释的地球性命现象的底层逻辑和广泛规律 。
性命“探案”
如果把性命比作一座大厦 , 那么构成大厦砖头瓦块的就是氨基酸、蛋白质、RNA、DNA等物资 。氨基酸是地球物资最主要的基本 , 米勒的烧瓶试验尚且可以轻易地造出它们 , 意味着想要得到这些性命的原材质还不是太难 。
问题是 , 从氨基酸到更庞杂的蛋白质、RNA、DNA的进程就不那么自然而然了 。是什么驱动力让它们从凌乱的状况中发生秩序 , 好将大厦的材质组装起来 , 坚持稳固的构造?答案是能量 。
作者又从广泛的能量应用办法中 , 推出了两个非常主要的根本概念——ATP及其合成酶 。在王立铭的叙述中 , 关于它们的科学研讨留下了不少科学家悲伤和无奈的故事 , 但到了结尾也有反转的惊喜 。
有了材质 , 也有了组装的办法 , 可大厦的构建怎么可能一帆风顺 , 即便建成了 , 阅历多少意外、损坏仍能亘古不衰的理由又是什么?那便是自我复制 。
物资、能量、复制是构成地球性命最根本的三个要素 , 可至此 , 演变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将近10亿年 , 第一个独立的细胞还没有出生 。原因是 , 缺乏了能把能量分子和遗传物资包裹起来的构造 , 也就是细胞膜 , 王立铭称之为“分别之墙” 。一层小小的薄膜勾连出科学家连续300多年的研讨历史 , 这大概是科学摸索弯曲重复最经典的案例之一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