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国产犯罪片的不足:人物平面化、脱离现实、思维狭窄( 三 )


03叙事思维相对狭窄
犯罪电影的故事缺乏变奏 , 故事大体趋于单调 。 犯罪片的角色类型仍然主要以三大功能为主要划分依据 , 即犯罪者、受害者和执法者 。 每种类型在犯罪片中都有相应的人物角色 , 利益集团划分明晰 , 打破和融合的情况较少 。

犯罪电影的结局一定是惩恶扬善 。 无论罪犯在前期有着怎样完美的借口和理由 , 在故事的最终一定会受到法律的相关制裁 。
《烈日灼心》中一开始的灭门惨案已经由辛小丰三兄弟承担了所有的罪名 , 不仅供认不讳 , 而且也没有人证和物证再证明凶手另有其人 。 结局时凶手因为别的犯罪行为被抓 , 竟然自己承认了灭门惨案是自己所为 。

《暴裂无声》《南方车站的聚会》都以字幕的形式交待了不合法行为受到警方的关注 。 在字幕之前主要故事都已落下帷幕 , 字幕的出现不能作为故事的补充 。 它的存在可能是犯罪片在目前中国电影制度下的一种妥协 。
中国犯罪电影在创作时有些影片融入了其他的元素 , 《追凶者也》的喜剧元素 , 《无人区》的公路片元素 , 但整体数量偏少 , 并且元素的融入没有形成跨类型 。 这些元素仍然只是辅助叙事的功能 , 影片本身没有脱离传统犯罪类型的叙事窠臼 。

犯罪电影虽然是类型电影 , 但是并不阻碍在犯罪电影中探讨影片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 多样化的叙事元素都可以为影片所用 。 目前 , 类型叙事下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影片较少 , 风格较为类似 。
其次 , 英雄化的叙事被犯罪片青睐 , 脱离了对问题的探讨 , 偏向于对人物情感的升华 。 犯罪电影是对无论是《烈日灼心》中有罪的辛小丰 , 还是《暴雪将至》中杀人的余国伟都得到了人物形象上的净化 , 原有的污点不能掩盖本人的优点 , 最终作为主人公的他们得到了观众的认同 。

英雄化的人物出现力挽狂澜 , 电影中批判的声音很少 , 难以涉及对于穷凶恶极人物的鞭挞 , 仅仅把人物的死亡、正义的伸张作为故事的终点 , 无法对一类问题进行反思 。 另外 , 犯罪电影的叙事结构单一 , 影片当中很少使用其他叙事结构 。
例如淡化情节叙事的结构只有《南方车站的聚会》这样的电影 。 新世纪以来 , 中国大陆创作的犯罪片主要依靠英雄化的故事、紧凑的情节吸引观众的目光 。 这样的故事结构并非不能使用 , 而是犯罪电影中只利用相同的叙事结构获得电影市场的认可绝非长久之计 。
以因果逻辑较强的戏剧化电影结构为主导 , 其牢牢占据了犯罪电影类型的叙事结构 , 水平之上的犯罪片几乎都是戏剧化的 , 这样的结构无疑是最能快速吸引观众的目光 , 但是从犯罪电影的长远的发展来看 , 淡化戏剧情节的结构屈指可数 , 一种结构过多容易造成类型上的僵化 , 难以突破 。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 快来关注娱记三十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