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峻之乱谁来平,苏峻乱诸庾逃散-

苏峻量小,能扶晋室之危,难奉朝廷之命 。
祖约气高,宜处卑贱之职,勿领藩镇之兵 。
历史背景:东晋初年,政局呈现出一片纷然乱态 。匈奴和羯人的南侵迫使正朔朝廷只能拥有半壁江山,在北方,前赵刘曜与后赵石勒在互相角逐间时时觊觎着东晋这块肥肉,而偏居江南的东晋政权除奋力自保外更是别无他志 。
在以晋元帝司马睿为精神偶像,丞相王导率领下的东晋王朝逐渐完成了与当地士族大姓的接洽融合 。然而作为一个渡江初来的草创帝国来说,是十分脆弱和敏感的 。其脆弱主要表现为无力对抗外来或内部的军事压力,其敏感则体现在对摇摇欲坠的君权的患得患失 。
外患虽少,内忧却甚 。一次是爆发于322年的王敦之乱,另一次就是327年由苏峻、祖约为主导的叛乱 。这两次内乱直接导致了东晋数年来的休养生息毁于一旦,如果南北大国之间有场竞赛,那么“赛季报销”就是东晋此时的结局 。

苏峻之乱谁来平,苏峻乱诸庾逃散-

文章插图
整体形式:对东晋历史有粗略了解的人就会知道,在这段时期君权的统治是很不牢固的 。门阀士族集团占领了政治地位的制高点,他们的声望也达到了顶峰,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 。这种君臣共治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熟知的“王与马共天下” 。
而苏峻、祖约并不属于第一流士族之列,祖约属范阳祖氏家族,其声望不能与渡江而来的其他大姓匹敌 。而苏峻只是在山东地区纠集流民建立坞堡的流民帅 。这二人既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又得不到士族的认可,所以他们始终没有能够渡江而南,他们的叛乱也是有不得已的因素在内的 。对此,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做了很精到的总结:
“流民帅少有内辅京师以备宿卫的机会,与东晋政权互相猜忌,所以他们也都不愿脱离自己的部属和集团,贸然过江,以为朝廷缓急之用 。”
【苏峻之乱谁来平,苏峻乱诸庾逃散-】
苏峻之乱谁来平,苏峻乱诸庾逃散-

文章插图
苏峻、祖约:下面我会对在开头给予二人的评价做进一步的分析:
在王敦第二次叛乱时,苏峻能够及时起兵相救,其“扶大厦于将倾”的行为是很够意思的 。当时东晋已经没有自家兵力可用,不得不依靠外来的流民力量 。战争前王敦派苏峻的兄长去说服苏峻投降,苏峻不从,起兵抵抗,说明他对东晋王室还是很有忠心的 。这是他“能扶晋室之危”的表现 。
平乱后,苏峻得任历阳內史、冠军将军,因为有功于国,威望渐重 。此时东晋朝廷由庾亮掌握大权,为了制衡军事力量过大的将领,需要削弱其兵权 。先是庾亮征苏峻入朝,苏峻不肯,怕失去军队的依靠,进而优诏升任苏峻为大司农,仍不肯就职 。苏峻心怀“狡兔死,走狗烹”的怨望,“素疑帝欲害己”(《晋书》),走上造反之路也是迟早的事 。这也是他心胸狭隘,“难奉朝廷之命”的表现 。
苏峻之乱谁来平,苏峻乱诸庾逃散-

文章插图
祖约作为名将祖逖之弟,在祖逖死后继领祖逖之兵 。说他“气高”,是因为他气焰嚣张,总觉得自己配得上更好的,兹举一例:祖约也参与过平定王敦的战争,同样的,在战后庆功大会上论功行赏,进封五等侯,镇西将军,但祖约贪得无厌,《晋书》说其“自以名辈不后郗(郗鉴)、卞(卞壶),而不豫明帝顾命,又望开府,及诸所表请多不见许,遂怀怨望 。”他觉得自己应该也是顾命大臣中的一员,又希望能够开设幕府招揽心腹,这些诉求都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逐渐开始怨恨朝廷 。
其实早就有祖纳对皇上请求要抑制祖约的官阶,不可使他领重兵、守要地,否则必成祸乱 。可惜皇上没有听取祖纳的建议,最终酿成不可收拾的乱局 。所以对祖约来说,“宜处卑贱之职,勿领藩镇之兵”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
最后总的来说,苏峻、祖约虽然都有可取之处,但也无法洗清他们的罪名 。二人都在《晋书》第七十列传之中,这是列传的最后一篇,这篇列传中所载的“陈敏、杜弢、孙恩、卢循”等其他人也都是叛将 。这等于是官方给苏峻、祖约的定性 。功过自有后人评,我在开头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用通俗一点的话说:他们是十足的坏蛋,但也闪烁着好人的光辉 。
苏峻,有勇无谋的将军 。祖约,无能无德的小人 。但他们也是非常可悲的人物,因为不是大世族出身,被庾亮等人排挤,被迫造反 。苏峻死的十分无厘头,阵前炫武马前失蹄被杀,祖约北逃敌国,被石勒所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