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个字:理、法、方、药

说起中医 , 大家都习惯或喜欢用“博大精深”来表达 。而《至简之路》这门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特色鲜明的学科 , 只有四个字:——理、法、方、药 。
理由
中医生理病理学
中医认为 ,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 通过经络、气血等与四肢骨骼、五官、九窍紧密相连 。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 中医对脏腑系统的认识并不局限于身体本身 , 而是通过感知和联想 , 在更广阔的空间中赋予了丰富的功能意义 , 这就造成了“身体脏腑”和“功能脏腑”的区别 , 从而使脏腑系统具有生理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三种属性 。
健康状态下 , 身体处于“阴平阳密”的状态 , 脏腑和谐 , 藏泻适度 , 气血充足 , 升降相关 , 寒热适宜 , 燥湿相合 。但一旦被邪侵袭 , 在善恶斗争的过程中出现阴阳失衡 , 这就是发病状态 。换句话说 , 疾病是邪不胜正、阴阳失调的结果 , 而从整体概念来看 , 任何局部病变都应该是整体病变的局部反映 。
具体来说 , 疾病发生的一般模式是:病因作用于病位 , 导致病位的生理功能障碍和相应的病理改变 。比如风寒咳嗽 , 其病机是:风寒袭肺 , 肺失神志 , 肺气上亢而咳嗽 。根据一种疾病的相关信息 , 如主要症状、体征、病机、病因、特殊表现等 , 可以确定相应“病”的诊断 。根据病因、病位、病性的综合分析 , 可以得出“证”的结论 。
证候是疾病在一定阶段的病理本质的概括 , 反映了疾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辨证是通过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 确定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 , 进而归纳判断为某种证候 。这是中医以“理”揭示疾病本质的独特方式 , 也是“求病根”的具体要求 。
由于不同种类的疾病有其发生和演变规律 , 在辨证中产生了不同的辨证方法 , 如内病辨脏腑八纲、外病辨六经、卫气养血、三焦辨证等 。
法律
临床特定治疗方法
中医以中医病机为基础 , 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的重要体现 , 具有丰富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治则是指根据中医病机原理建立的一种普适的治疗方法 , 主要包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治疗三因 。
治则是指在中医治疗规则的指导下 , 根据病证特点 , 确立适合一种疾病或一类疾病的治疗方法 。前者是根据疾病的病机或演变规律而制定的治疗方法 , 如内科的寒“表邪” , 胃脘痛的“理气止痛” , 泄泻的“运脾祛湿” , 黄疸的“祛湿利尿” , 血证的“治火、治气、治血” , 口渴的“润燥、清热” 。对于温病的治疗 , 叶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 , 针对益气养血的四个阶段 , 提出了“发汗、清、透、散”的治疗原则
后者是根据“证”的归纳分类而制定的相应治疗方法 , 如真则泻 , 虚则补 , 寒则热 , 热则寒 。虽然临床病理变化复杂多样 , 但常见证型之间有明显的规律 , 即同一病理变化可见于多个证型 。中医以“证”为治疗的出发点 , 确立了“同证同治”的原则 , 导致了“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现象 。对此 , 清代医家程中岭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疾病的起源 , 围绕着四个字:内伤外感;说到病 , 分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 。至于治法 , 则用发汗、调和、降、消、吐、清、温、补八法 。”“八法”实际上是指八种证型的治疗原则 。
治是指在中医治疗规律和原则的指导下 , 对某一类疾病和证候采取的具体治疗措施 。一般来说 , 一个完整的病证治疗方案应该包括治本和治标两个方面 。治病 , 重在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 , 要求“以证据为基础立法”;治则重在解决疾病目前的主要疼痛 , 可以理解为对症治疗 , 如止咳、止痛、止泻、平喘、安神、镇惊、利胆退黄、利尿消肿、舒筋通络等等 。
【中医四个字:理、法、方、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