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如生平实录:一位伟大的医生树立了榜样

当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整理的《大医垂范——李茂如人生实录》手稿放在我们的桌面上时,距离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4年了 。
我的父亲李茂如,15岁前在家乡平定的一个小山村读书长大 。1932年,他刚刚16岁,就离开了家乡,去了北京求学 。他在北京度过了最有活力、最活跃的十一年 。这十一年的医学命运,不仅奠定了父亲终身学习的基础,也深深埋藏了父亲对学术故乡的眷恋 。此后,他在山西生活了近一年 。父亲一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包括创业路上的艰难险阻,运动冲击的痛苦,努力学习的孤独,学业有成的喜悦.
父亲是认真的,有着难以估量的风格,不生气,生活简单但不单调 。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一生都穿着白衬衫和白裤子 。这辈子,除了新中国成立后全家团聚时他买了一双皮鞋,他一直穿着那双黑布白边的旧鞋 。他还经常告诉他的孩子不要化浓妆和穿花哨的衣服,而是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
同时,他又是一个大胆风趣的人 。由于工作和利益的关系,他结交了各种各样的人,包括工人、农民、行医者、书法家、画家、戏剧家、教育家和诚实的政治家 。虽然我们不能确切地回忆起大部分人物的姓名和籍贯,但他们有远有近,大多是有学问的学者、精英、名人、名家 。对师友,他接待交流,畅所欲言,优雅自然,有古人之风 。对于患者,他一视同仁,用心对待,辨证施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他经常告诫他的孩子要对别人有礼貌 。只是对于那些兴风作浪的人,他总是充耳不闻,好像没听说过,眼神好像没见过 。他在心里认定“谁对谁错,就一定是对的和错的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父亲得罪了很多智者 。
作为孩子,我们能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家庭的爱和付出 。他总是那么聪明和善良 。他经常告诉我们,为了做好一件事,我们必须知道如何一生遵守一个承诺 。
记得小时候,我们在作业中遇到一些难记的东西,他会帮我们编快板、押韵、顺韵,让枯燥的学习一下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我父亲绝对不是书呆子 。他从不相信没有实践的知识 。在学习五运六气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古代天文学的了解,他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仰望天象,几乎每晚都是半夜2点多才回家 。他会唱京剧,退休后的每个周六都是他的京剧时间,这也成为大家的快乐时光 。
我们真的记得他的鼓励和鞭策 。在学校,他会耐心的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如何把书由厚到薄,由薄到厚 。你要先把背书大声读出来,有个大概的概念后再背 。考试的时候把作业看几遍,理解题意后再解题 。他别出心裁,手把手教我们各种书籍封面的包裹方式都非常漂亮精致,他体会到了动手实践的乐趣和成就感 。
爸爸经常和我们一起做手工,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 。他还建议,以后不看病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开个小工作室,自己创作休闲工艺品 。我们知道他有这个能力,但是他真的做不到 。
夏天晚饭后,他会弹钢琴,教我们唱歌 。晚上他会讲《聊斋》哄孩子睡觉 。我们教识字的时候,他会带《急就篇》写的西汉黄门岭史游 。闲暇时听父亲谈今昔,谈数字之美、文字之美、声乐之美,玩数字游戏,解析汉字结构,欣赏经典音乐 。这些细节令人陶醉,记忆犹新 。
事实上,我父亲钢琴、象棋、书法、绘画样样都会,有些技能远远超过了一个医生的要求 。他会双手算算盘,做非常漂亮的统计计算 。他擅长绘制历史、地理、天文等各种图表 。他甚至可以帮妈妈弄鞋底,剪衣服 。难怪小时候父亲被誉为“诸葛活了”、“小神仙”、“活字典” 。
六七十年代,父亲承担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和物质负担 。即使因为莫须有的原因成为普通人不敢接触的右派,他们在家里的生活也是窘迫不堪,达到了饥不择食、衣不蔽体的地步 。因为父亲的存在,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家的魅力和温暖 。虽然当时生活艰难,但我们并不觉得苦 。我们一直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太幸福了!
父亲晚年幸福,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带来的幸福不言而喻 。此外,随着拨乱反正的顺利开展,国家发展步入正轨 。他的知识和学术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他的医学专著成功出版,他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肯定,这些都让他感到无比欣慰 。
过年的时候,老小和老小忙着打扫卫生做饭的时候,他总会编出一点快板来缓解大家的无聊 。比如“腊月临近过年,他会拿个篮子去买 。老太婆要的鞋面,老头要的香烟 。”我们总能再次看到那个坦诚、豁达、自信的父亲 。


推荐阅读